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必修一岳麓历史知识结构图

必修一岳麓历史知识结构图

发布时间:2021-03-08 21:18:56

A.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书后面那个抄绿绿的只是年代袭表吧。

因为新课标,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历史又分了人教版、人民版等,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类的教辅,像什么《教材完全解读》之类的,最前面一个版块就是知识结构图(点击可以看大图的)

B. 高一必修一历史每课知识框架

因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使用的教材开始不一样了,像历史,就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一版的,就先发一个人教版的吧,这个用的范围最大,你可以看一下(点击应该可以看大图的)

C.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1至3单元的知识体系

必修一第一单元
一、夏代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传子的继承制度
②开始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政权特点):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对内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皇室。
内容:①周王的直接驻地---王畿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③还有异性亲族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度(周礼)
含义: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 三者关系:互为表里,紧密相联

四。东周(春秋和战国)
1,时间: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战国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战国:各大国国君不在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由于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1,背景: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时间:公元前221年 亲王嬴政实现了统一
3,制度① 确立:
a。中央:皇帝等称号的确立---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b。地方:郡县制:郡---县---乡---里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②维护:
a。选官制:军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
② 年终有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4,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5。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西汉
1,背景:刘邦灭秦---建郡县制+分封制的组织形式
埋下祸根---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
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 汉景帝,晁错,吴王等七国
2,制度:
①确立:A.三公九卿与中朝(汉武帝时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决了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
②维护:
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评价: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坏---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之间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考核官吏制:专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立十三州刺史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它属于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2,制度:①确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诏书) (封驳审议) (执行)
B,特点: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C,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隋---确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对在想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八、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九、宋
1,时间: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2,制度:①确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
兵权——枢密院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b、地方: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消实权: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作用: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B,考察官吏制:谏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权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时间: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确立:
A,废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废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彻底废除,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执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
B,设立内阁:
原因:废丞相后为了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权力地位提高---票拟,皇帝批红)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时间:1644年
2,制度:①确立:
A,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日常事务
B,议政王大臣会议---重要的军国大事
C,军机处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3)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一,古希腊------民主制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开始,之后的300年
2,产生原因:另一只古希腊人对迈锡尼文明的毁灭
3,特点:沉寂,封闭,贫穷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9、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特点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体现了人民主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
民当选2此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评价
1、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二,古罗马------法制
(一)、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
(1)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2)评价 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 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随着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
形成过程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②19世纪,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 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
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三)、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内容: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美国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的建立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
①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驴:民主党;象:共和党)
(1)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
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
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了解】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的区别
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
美国南部:利用努力进行生产,将产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
(3)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
【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项目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行政首脑 首相内阁 总统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执政的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三,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思想原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教士
②第二等级: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
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果:
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建立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建立过程:
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注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
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
3、统治政策 ①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
尤其是等级制度。
②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5年,灭亡。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①内容:
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
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②、意义
 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 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1、法国1875年确立的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不同。
(1)与英国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有国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没有国王。
(2)与美国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和议会独立、制约。
2、法国革命过程中权力机关演变
三级会议——制宪议会——国民大会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据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2、统一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3、统一的历史意义
积极: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1)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帝国元首:皇帝。
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有 无
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D. 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第一单元 知识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社会
①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原始人群);山顶洞人
②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大汶口居民、黄帝尧舜禹时期的居民(氏族公社)
2.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体形特征 生产情况 生活情况 社会组织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会制造工具,把石头打制成石器 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靠狩猎、采集获取食物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万8千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用骨针兽皮缝制衣服,织网捕鱼,采集、狩猎;项链、爱美;共同劳动,无贫富贵贱 氏族生活,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3.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居民 体质 工具 用火 组织
北京人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木棒、狩猎、采集 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骨针兽皮缝制衣服,织网捕鱼,采集、狩猎;项链、爱美; 人工取火 氏族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
4.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5. 早期人类结成小群体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6. 列表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概况
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6000年 距今五千多年
地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耒耜)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木耒、石刀、箭头、鱼叉、鱼钩)
农作物 水稻 粟、蔬菜
房屋 干栏式
(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 半地穴式
(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畜牧 饲养猪、狗、水牛 饲养猪狗
手工业 黑陶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7.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异同
相同:1)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2)都使用磨制石器;3)都开了原始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4)都开始了定居生活。
不同:1)所处地域不同(河姆渡居民处于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处于黄河流域);2)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3)使用陶器不同(河姆渡居民使用黑陶,半坡居民使用彩陶)。
8. 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半坡原始居民(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大汶口原始居民(山东泰安县大汶口一带,距今四五千年,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是原始瓷器。)
9.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10. 部落:原始时代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
11. 4千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九黎族首领蚩尤。
12. 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中期。
13. 我国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是在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
14.黄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1)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距今四五千年,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结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2)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编出乐谱。后人尊他为“人文初祖”。
15. 部落联盟:原始时代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它打破了原来氏族部落的界限,成为地域性的社会组织。
16. 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办法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有什么贡献?
实行“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推举有德有才的人担任部落首领)。
大禹的贡献:1)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2)公元前2070年,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E.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岳麓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
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3、影响:
⑴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三)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刺史制度——(P课本第10页)
(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P课本第14页)
⑵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废除丞相:——(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荡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⑶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设立内阁:——(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⑵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
⑶职权:①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②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4、清朝设立军机处:——(P课本第16页)
⑴清承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
⑵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补充:
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进步作用: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地方政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中央易产生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鸦片战争——(P课本第53页)
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⑵《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P课本第54页)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⑶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中日甲午战争——(P课本第60页)
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P课本第60页)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课本第61页)
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⑵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沿线要地。
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5、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P课本第60页)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 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黄海海战战争后,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P课本第61页)
⑴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⑵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
⑶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 “招抚” “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⑶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 民族尊严
★(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日本的侵华史实:——(P课本第87页)
⑴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⑵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⑶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⑷ 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P课本第87页)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P课本第88页)
4、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 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5、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6、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P课本第90页)
⑴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⑵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⑷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兴起: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P课本第57页)
⑵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⑴起义爆发后,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一些重要城市;
⑵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全盛:⑴军事:为拱卫天京,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⑵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原则。)——(P课本第58页)
4、衰败:⑴原因:①曾国藩组织湘军、李鸿章组织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②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P课本第58页)
⑵转折: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⑶挽救危局:①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②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P课本第59页)
5、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6、意义:⑴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P课本第59页)
★总结
一对《田朝田亩制度》的认识——(P课本第58页)
⒈性质:⑴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文件
⑵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⑶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主要标志
⒉产生根源:⑴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受到双重压迫与削弱
⑵历史根源:历代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升华——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⑶阶级根源:农民阶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
⒊评价及认识
⑴强烈的革命性:①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原则分配农民土地,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②标志着太平天国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⑵空想性:①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⑶落后性:此纲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
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二对《资政新篇》的认识——(P课本第59页)
⒈性质:太平天国在转折时期由洪仁玕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
⒉社会根源:⑴天国政权危机,急需改革内政,扭转形势;
⑵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⑶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了具体的了解。
⒊评价:⑴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⑵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⑶空想性:①理论上: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上: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⑷局限性: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二)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⑵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准备:⑴组织同盟会:——(P课本第63页)
Ⅰ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Ⅱ成立:1905年在东京成立。
Ⅲ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Ⅳ机关刊物《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创立民国”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⑵思想(论战):①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②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2、武昌起义——(P课本第64-65页)
⑴概况: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起义
⑵结果:①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②政体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
3、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结局:⑴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⑵《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⑶形势: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没有实现统一。⑷袁世凯夺权
①原因:同盟会组织涣散,成分复杂;立宪派旧官僚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表示“虚位以待”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P课本第65页)
总结
一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⒈进步性: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
⑶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⑷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⒉局限性:⑴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⑵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光复汉族国家的层面上,仍保留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清朝(满洲人)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⑶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出路。
⑷它主张民生主义,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两者如何统一认识?
⒈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⒉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⒊认识:从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直接结果来看,这一目标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了;从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最终结果来看,它又是失败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这就是两者的统一。
★(三)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F.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社会 ①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原始人群);山顶洞人 ②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大汶口居民、黄帝尧舜禹时期的居民(氏族公社) 2.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体形特征 生产情况 生活情况 社会组织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会制造工具,把石头打制成石器 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靠狩猎、采集获取食物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万8千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用骨针兽皮缝制衣服,织网捕鱼,采集、狩猎;项链、爱美;共同劳动,无贫富贵贱 氏族生活,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3.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居民 体质 工具 用火 组织 北京人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木棒、狩猎、采集 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骨针兽皮缝制衣服,织网捕鱼,采集、狩猎;项链、爱美; 人工取火 氏族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 4.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5. 早期人类结成小群体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6. 列表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概况 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6000年 距今五千多年 地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耒耜)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木耒、石刀、箭头、鱼叉、鱼钩) 农作物 水稻 粟、蔬菜 房屋 干栏式 (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 半地穴式 (适应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畜牧 饲养猪、狗、水牛 饲养猪狗 手工业 黑陶 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7.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异同 相同:1)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2)都使用磨制石器;3)都开了原始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4)都开始了定居生活。 不同:1)所处地域不同(河姆渡居民处于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处于黄河流域);2)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3)使用陶器不同(河姆渡居民使用黑陶,半坡居民使用彩陶)。 8. 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半坡原始居民(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大汶口原始居民(山东泰安县大汶口一带,距今四五千年,中晚期的典型器物是原始瓷器。) 9.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10. 部落:原始时代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 11. 4千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九黎族首领蚩尤。 12. 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中期。 13. 我国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是在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 14.黄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1)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距今四五千年,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结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2)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编出乐谱。后人尊他为“人文初祖”。 15. 部落联盟:原始时代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它打破了原来氏族部落的界限,成为地域性的社会组织。 16. 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办法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有什么贡献? 实行“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推举有德有才的人担任部落首领)。 大禹的贡献:1)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2)公元前2070年,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阅读全文

与必修一岳麓历史知识结构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