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生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1-02-27 14:28:04

历史学派的介绍

历史学派是西方民族学学派之一。亦称“批评学派”(CriticalSchool)或“历史批评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版形成于美国,其创始人为人类学家博厄斯。因属于这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皆为美国学者,都出自博厄斯门下,故又称“博厄斯学派”(“鲍亚士学派”)权或“美国历史学派”。这一学派主要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间,但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界。

Ⅱ 各大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2、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4、儒家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2)战国时期: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孟子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5、兵家:孙子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Ⅲ 民族学的流派

西方民族学流派
西方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尔根(L.Morgen,1818-1888)。他们都以各自的特点系统阐述了进化论思想,对民族学的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发展世琪,整个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流派有播化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等。
传播学派
最初出现的是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以德国的R.F.格雷布纳、奥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极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后者以英国的G.埃利奥特-史密斯及其学生 W.J.佩里为代表。他们宣称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尼罗河传播出去的,宣传泛埃及主义。由于这种理论缺乏科学事实根据,后来没有被人继承下来。
历史学派
继传播学派而起的是美国的历史学派,创始人为F.博厄斯(旧译鲍亚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如A.L.克罗伯、R.H.罗维、E.萨皮尔、C.威斯勒、A.A.哥登卫塞等人。博厄斯主张单纯地描写具体的文化和传播过程,不作理论概括。他的门徒公开打出反对进化论的旗帜。罗维写的《原始社会》(1920)全面否定和攻击摩尔根的进化学说;他写的《国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对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该学派虽然对传播学派也采取批评态度,但基本上接受传播理论,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合称为文化历史学派(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社会学年刊学派
产生于法国的社会学年刊学派,与传播学派差不多同时出现。 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 class=link>.迪尔凯姆和M.莫斯。迪尔凯姆于1896年在巴黎创办《社会学年刊》,因此被称为社会学年刊学派。尽管该学派不象文化历史学派那样激烈地反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因而还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
功能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影响颇大的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利诺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该学派不重视研究各族人民的历史,强调深入民族社区作全面的现状调查,大力训练和派遣学生们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论上他们强调文化的功能作用,认为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必有它的用处,一个民族社区就是一个整体,必须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密切相关。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民族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这一学派虽然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着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变化世琪,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新心理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等。
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民族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首先,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化学派的态度上有所变化,一些进步的民族学者认识到,要想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分裂开来是不可能的。于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论述民族学问题而产生的各种新思潮,诸如联邦德国以H.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 法国以M.戈德莱厄为代表的 “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潮,美国以M.哈里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思潮和以R.墨菲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同时,也不象从前那样公开反对进化学派了。在美国还出现了维护进化论的新学派,美国民族学界曾为摩尔根恢复名誉,甚至把他奉为美国民族学之父。一些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和摩尔根有关民族学的著作,重新编订、校正、注释出版,有的还写了长篇导论。西方民族学出现的这种变化,正是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表现。
其次,战前的那些老民族学派大多衰退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没有定型的学派或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
结构主义学派
以法国C.莱维-斯特劳斯为主要代表。他把结构语言学的音位分析法运用到民族学研究领域。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之间结构关系的途径,来推导社会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英国学者E.R.利奇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该学派的影响达到高峰,后来逐渐有所下降。
新进化学派思潮
以美国民族学家L.A.怀特、J.H.斯图尔德等为代表。他们为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辩护,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能量说,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等。
文化相对论学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维茨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任何具体文化的一切现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会重复,各具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无法比较,各个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更谈不上有共同规律。一切民族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新心理学派思潮
这是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代表人物有J.怀廷、I.L.柴尔德、R.A.莱文等人。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这些学派、思潮除了结构主义学派很有影响外,其他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国家或某几个民族学者的范围内,而且各人的观点也不一致。这种不统一的现象也正是战后西方民族学的一大特点。
西方民族学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学术研究中的反映。由于民族运动的深入发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多,他们反对曾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服务的民族学家再对他们进行调查,使西方民族学遇到了困难和威胁。上述变化正是西方民族学对付危机的应变想法和措施。
苏维埃民族学派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民族学
在17世纪以前,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小,未超出俄罗斯的分布地区。整个17世纪是沙皇俄国向外扩张的时期,也是俄国历史中由俄罗斯民族国家变成多民族国家的时期。在这100年中,沙俄的领土扩大了几倍,使得俄罗斯人与被并入地区的各族人民接触日益频繁,从而加强了对他们的了解。
18世纪,是彼得一世及其继承者的“贵族帝国”时期,也是俄国史上的“大调查”时期。彼得大帝出去政治的需要,于1725年提出探测从东北亚到美洲的通路。俄国著名的学者罗蒙诺索夫是这个时期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他在《俄国古代史》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俄罗斯族及其他的斯拉夫各族的民族起源问题。
19世纪30年代,农奴制危机逐渐加深,沙皇俄国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加强对外政策,开战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
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封建农奴制危机的日益尖锐化。这是俄国民族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俄国的古典文学中出现了米科夫斯基的诗歌,克雷洛夫的寓言,科里卓夫的歌曲,特别是普希金和果戈里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对俄罗斯人的注意。于是在1845年成立了俄罗斯地理学会及其下属的民族学研究组。
19世纪后半期,是民粹主义发生危机和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的时期,俄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米克路霍·马克莱从1871年-1878年在东南亚、新几内亚等地调查研究。阿努琴把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三者结合在一起,建立了“阿努钦学派”。
1890-1917年,这是沙皇俄国崩溃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彻底击溃了民粹主义,这时候出版了《民族学评论》(1889年创刊)、《古风今存》(1890),同时在彼得堡建立了俄罗斯博物馆民族学部,并出版了《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丛书》。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民族学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民族学得以建立和发展。
历程
1917-1928年革命胜利不久,国内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十分复杂,布尔什维克党要求苏联民族学者重视国内各族人民的调查研究。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和培养大批民族工作干部。这时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统一方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29-1934年苏联国内实行了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这时候的民族学界的任务是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学对苏联的影响。
1935-1941年,国内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展,科学研究等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在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设置了民族学教研室,在有关科目开始系统讲授课程。
1942-1956年,起初由于卫国战争,民族学工作者很快转为到为国防服务,并提出了许多与战争和战后事务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批判种族主义、宣传民族团结等)。
1957-1978年,苏联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国内“民族一体化”和加强对世界民族的研究。这时候出版了《世界民族志》、《国家与民族》。
从1979年以后,苏联民族学界又十分重视民族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加强国家合作,共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族学发展过程。
到了80年代,苏联民族学十分重视研究民族学与社会学等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并出现了“民族社会学”、“民族语言学”、“民族人口学”等。
有人说,从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始,民族学中的苏维埃学派就已形成。其实不然,作为一个学派实际上萌芽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
特点:1.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
2.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
3.人类学(指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相结合。
4.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
5.对西方民族学的批评。
6.重视对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7.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
8.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

Ⅳ 想请问一下古典自然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分析主义法学派以及法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1、古典自然法学派 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版,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权鸠,卢梭,杰弗逊……
主要观点:一 社会契约论。二 人权。“人生而自由平等,自由、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三 权力制衡和分权制度。
2、功利主义法学派 创始人是边沁
代表人物:休谟,孔德,密尔
主要观点:把“功利”也叫“利益”或效用作为人的行为原则
3、分析主义法学派
代表人物:奥本海墨,罗伯特·达尔,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主要观点:强调政治学理论的正确性,而不问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强调经验调查和逻辑分析。
4、历史学派 创始人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法学教授G.胡果,代表封建贵族的利益
代表人物:普赫塔,尼布尔,艾希霍恩……
主要观点:强调民族精神,主张继承历史传统,重视习惯法,反对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典

Ⅳ 德国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是什么

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罗雪尔 希尔德布兰德 克尼斯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 瓦格纳 布伦塔诺 施穆勒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
韦贝尔1904年发表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批判施穆勒将伦理道德和经济借科学的名义混合在一起,用道德和法律来挽救经济生活中由于利己心所带来的弊端,这是在科学中渗进了“价值判断”。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应该将经验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加以区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至于希图发现理想和规范,为实践寻求对策,这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里有无数的不同的价值观在斗争,只有让人们自由去选择和评价处于“诸神斗争”中的各种价值。这即是韦贝尔所提出的“价值的自由性”。他还提出“理念型”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认为用这个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保持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在1911年《国家科学辞典》第八卷中,进行了反驳,施穆勒认为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是阶级利害对立的表现,而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协调、统一在“共同福利”这一理想上,按照这个理想可以对各种价值判断作出共同评价。韦贝尔把这种主张讥笑为“伦理的进化论”,平庸之至。桑巴特、布伦塔诺等都支持韦贝尔的主张,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1902)一书中,则运用他自己的发生论的、体系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缺乏理论,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都纷纷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解体。德国的社会政策学会也在1935年被纳粹党所镇压而解散
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特征。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埋头专注于对经济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丰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间缺乏理论联系。可以说,在李斯特之后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然而,这并不表明历史学派缺乏存在基础,也不表明他们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历史主义虽是历史学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

Ⅵ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罗雪尔 希尔德布兰德 克尼斯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 布伦塔诺 施穆勒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

Ⅶ 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诸子百家简介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Ⅷ 历史学派的各国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李斯特。此后罗雪尔将以萨维尼(1779~1861)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继之有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旧历史学派。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1844~1931)和A.瓦格纳(1835~1917)。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韦贝尔(1864~1920)和桑巴特。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人类学家F.博厄斯,这一学派主要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但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界。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作理论概括。他们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2)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3)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博厄斯对两派学说均持批评态度,但其批评的重点是摩尔根和进化学派。
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R.H.罗维所著《初民社会》 (1920)是批评摩尔根的代表作。历史学派也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然而,他们同样把文比看作是超社会的,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区”、“文化丛”与传播学派的“文化圈”、“文化层”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去不远。他们认为可将文比分解到最小单位、即“文化持质”,若干文化特质结合构成一个文化丛、与之相适应的地域即“文化区”。
他认为民族学家研究文化应该从文化特质人手。标准文化特质多的地方为文化区中心,属于独创;文化特质少的地方为外围,属于传播。博厄斯及其许多追随者具有鲜明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

Ⅸ 新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新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强调客观经济规律的“世界主义”(李斯特语)倾向。新历史学派(new historical school)又被称为“历史的伦理学派”。 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历史学派演变而来的 德国 经济学派。其主要观点和旧历史学派基本一致,不过在运用历史归纳法上更趋于极端,同时更加强调论理道德和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更加鼓吹阶级调和与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其主要代表有:史泰因、谢夫勒、阿道夫·瓦格纳等。他们建立了 社会政策的 税收理论体系,因此,被当时财政学家称为 德国财政学界的三巨星。新历史学派沿用旧历史学派的观点,否认社会存在着普遍的客观的 经济规律,反对理论研究和抽象分析。新历史学派提倡历史统计方法,搜集行业或城市的历史统计资料,加以罗列和描述,而不加以理论分析和概括,热衷于分析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经济发展史料。

新历史学派反对传统古典学派关于“中性税收”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推行积极的 社会政策税收,即不应当把国家的职能局限于法律目的地狭隘范围以内,而必须使复杂的国家活动实现社会目的需要。扩张 政府职能。从这一认识出发,新历史学派不再仅仅是把 税收作为筹集国家经费的纯 财政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赋予税收广泛的经济调节和社会职能,使一般财富的分配职能从属于 社会政策的目的。

社会政策税收理论是新历史学派理论的精髓,他们指出,只有通过这种政策来改变财产、所得分配不公正的矛盾,才能稳定 德国的社会秩序,才能贯彻税收的社会政策。

Ⅹ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孔子

孔子(代表作:《论语》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2、孟子

代表作:《孟子》

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3、荀子

代表作:《荀子》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4、老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道德经》

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5、庄子

代表作;《庄子》

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