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介绍口述历史博物馆

介绍口述历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3-15 07:39:45

1. 口述历史的开展过程

访谈有一对一的访谈,也有集体式的访问。至于对个人进行专访,必须让受访人有畅谈的空间,尽量不要有第三者的干扰,这样访问才容易进入状况。访谈时最好能站在受访人的立场来发问。
访谈前:准备工作中要熟悉被访谈者的所有背景资料,确定访谈主题,重视语言使用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及不同性别爱好的人要选用不同的切入点和兴趣点。
访谈时:重视访谈时的互动关系,访问者应仔细倾听受访者的语言,避免其他人在场,尽量不要轻易打断被访者的讲述。 口述访谈最困难的是整理访谈纪录,因为受访人不会按照你所预设的方向一一陈述.可能会出现跳跃式的陈述,因此整理访谈纪录的人很重要、也很辛苦。而整理纪录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查证数据,例如受访人提到某人、某地、某年或某机构时,一定要查到正确数据;所以访谈时,一定要将受访人所处时代的制度或人、事、物弄清楚,多用心查证。
正式的口述历史。访谈的录音或录影带会经过制作抄本、摘要和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档案馆。这些访谈记录可用于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影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展示。要注意的是,口述历史不包括无特殊目的的随意录音,例如窃听录音;也不涵盖演讲录音、个人录音日记,或其他不是经由访谈者与受访者对话而来的声音记录。然而,口述历史是一种极富创造力与活动力探究方法,故无法以单一的定义来界定、掌握。事实上,一般人也可以从事口述历史访谈,由访谈者与受访者以录音访谈的简单形式,记录口传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资料,重现人们昔日的生活片段。

2. 三线建设博物馆中以哪些史料形式呈现了历史

三线建设博物馆中以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回、图片2万余答张和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120人的口述历史视频,历时8000多分钟,还有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等史料形式呈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

3. 崔永元公益基金的口述历史

目标:全面收集和保护中国近现代口述历史影像记录,并最终建成与世界比肩的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馆藏史料将永久保存传承,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供公众研究查阅。
进展:自2002年开始,截止2010年底,崔永元公益基金历时九年,收集整理了涉及电影、外交、音乐、留学、战争、知识分子等六大领域,近4000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300万分钟的口述历史影像,500万张老照片,300万分钟纪录影像,以及30万件历史实物……崔永元公益基金口述历史影像记录,已经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的口述历史库之一。
计划:2011年起,口述历史正式启动中国企业家、知青等方向的口述历史项目;其中,中国企业家口述历史项目,已经于2011年3月13日正式启动,计划用3—4年的时间,采访收录200位左右的企业家、相关专家学者及政策推动者等历史亲历和见证者,多角度记录“改革开放”这个特殊、而具有历史战略意义的历史阶段,展现时代脉络和历史细节。知青口述历史项目,主要记录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那场涉及约1800万人口的“上山下乡”运动,以及前景成因和返城后的长期社会影响。
口述历史项目简介
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自2002年前后开始,截至2011年,已历时九年,共采录整理了以下内容。
1.类别:包括战争、外交、电影、音乐等六大类……
2.数量:口述历史收集了近4000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300万分钟口述历史影像,500万张老照片,300万分钟纪录影像,以及30万件历史实物……
3.现状:截止目前,所收集的口述历史影像库,已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的口述历史库之一。但是面对众多需要抢救的历史,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

4. 三线建设博物馆以哪些史料呈现历史

三线建设博物馆中以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版10000余件权(套)、图片2万余张和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120人的口述历史视频,历时8000多分钟,还有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等史料形式呈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

5. 中国传媒大学 博物馆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是历史博物馆还是其他什么类的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是致力于国内外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传媒前沿理专念与创新属思维的研究、传媒理论与传媒实践的研究、传媒素养与传媒教育的研究、传媒藏品与传媒产业开发研究的综合性传媒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包括七大主题分馆:校史馆、广播馆、电视馆、广告馆、动漫馆、体验馆、崔永元口述历史馆。目前,博物馆正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一期的“广播、电视、广告、校史”分馆拟于2010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6. 上海历史博物馆简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原上海跑马总会大楼,是介绍上海历史的上海市级地方性历史博物馆。上海市自1950年代开始筹建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于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更名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但是没有对外开放的永久展馆。1994年10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虹桥路1286号再次开馆,于1999年3月关闭。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裙房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向社会开放,展区分五部分,分为“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五部分。
上海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以基本陈列为主的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板块,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西楼设特展厅、口述历史厅及公共教育、观众服务区。
上海历史博物馆共展陈1100余件文物,吸纳上海史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上海历史脉络。博物馆分为“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和“尾厅”四大部分,通过9个单元,综合反映上海社会发展历程和人文历史特征。

7.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版馆”,位于四川权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村,占地面积59亩,建筑总面积2402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全国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 博物馆展陈内容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部分组成。收集文物、文献史料1万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博物馆是四川省党性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建成,既反映了三线建设历史的全貌,宣传纪念了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又弘扬了三线建设的伟大精神,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形象,成为了攀枝花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注册资本:128万人民币

8.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是新加坡的一座国立博物馆,同时也是新加坡历史最久远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可追溯到1849年,在当时,博物馆仅仅是新加坡公共机构中一个图书馆的一部分。在经过几次变革和布置之后,于1887年成为了一个独立而永久存在的场所。
新加坡全国一共有四家国立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是其中之一,该馆以介绍新加坡历史为主。另外三个分别是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在皇后坊和旧道南学校的两个展馆,以及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位于城市心脏地带,博物馆采用了大量先进而又丰富多彩的展览元素,如触摸显示屏、口述历史以及老电影展播等,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新加坡的历史。
新加坡历史原来并不是国家博物院展览及研究重点,这和殖民地官员以动植物为文化重点很有关系。当年,首任英国驻扎官威廉·法奇尔(William Farquhar)到处收集本地的动植物标本,甚至叫人把这些动植物画下来收藏,当时,慕名到博物院去的外国科学家络绎不绝,可见博物院在自然科学方面收藏非常可观。1972年以前,人们踏进国家博物院,抬头便可看到猴子、鹿、犀牛、野熊、老虎、黑豹、大象、鸟类、鱼类和蝴蝶等动物的骨骼或标本。当然还有本地水果、蔬菜和矿产等的展示,以及马来人、爪哇人所使用的器物,如武器、钱币、纸币,以及他们的工作场所和巫术。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家博物院经历过好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早在1918年,博物院便增设了新加坡历史收藏部分,以肖像、地图和新加坡的旧照片为内容,初期,博物院主要作为以人类学、自然考古、动植物为收藏、展览及研究为重点。到了1972年,博物院移走所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收藏,展览重点由原来的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建国历史和美术展览。1976年画廊开幕后,便成为本地美术家举行展览会的重要场所。自然科学方面的收藏则交由新加坡科学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保管。到了1993年,国家博物院归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博物院也一分为三,即:新加坡美术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新加坡历史博物馆。
1965年时,博物馆开始使用现在的名称,在1993年至200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称它为新加坡历史博物馆(Singapore History Museum)。博物馆经历过长达三年多的修复工程,后于2006年末正式开放,新开张的博物馆也沿用原有的名称作为该馆的名字。

9. 参观崔永元口述历史博物馆要预约吗

今天我去了,门口不让进,说不对外开放,在中国传媒大学内南门东100米

10. 口述历史的发展

自从世上第一套录音设备出现,由蜡盘滚筒逐步发展到磁盘、有线录音机、卡式录音带和卡式录影带,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工作就真正诞生了。最早的回忆记录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 “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 (Columbia Oral a Research Office)的一份抄本,就包括了有关1863年纽约市征兵流血暴动的第一手回忆。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 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产生。从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历史的专门机构。196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口述历史机构—— 口述历史协会(OHA)。为口述历史学术上的交流和推进提供了平台。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历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口述历史有了一套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规则。此后,口述历史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历史杂志和口述历史专著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版。中国的香港、台湾在口述历史方面也都有所进展。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苋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但由于多是政府行为,而且内容、范围、对象比较单一。所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较简陋,以笔录或个人白写为主.少数有录音带的,品质与保存也都不尽理想。近几年。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
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进平台。口述历史的应用更为普遍,许多学科领域及民间历史研究团体纷纷运用口述历史方法丰富自身历史的维度.研究学者开始重视田野调查,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口述历史这类第一手资料有迫切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录像器材的价格大幅降低,计算机技术和录音笔、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为口述历史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可能。口述历史工作迎来了开展的重要契机,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资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口述历史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对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很多时候口述历史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比如一些民间艺术家,他们的记忆可以提供与该艺术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识。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名人口述传记和小人物的口述史时,郭沂纹说:“(两种)都是有必要的,因为那些名人也都是老人,已经不太能自己写了,口述史有抢救资料的性质。”
尽管抢救资料是很多收集口述历史的人的一个共同心声,抢救资料的目的还是为了发现更多的历史真相。而选择口述历史采集对象在某些层面上反映了一个学者的立场。一位美国民俗学家就曾经发问,在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二战犹太人经历的博物馆和相关研究,而有关印第安人和非洲裔人经历的博物馆寥寥无几。我们的学者也都清楚只有那些被收集来了的口述历史,才有可能被人们读到。口述历史在美国的历史学界、民俗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国会图书馆下的美国民俗中心有大型口述历史的资料库。在中国就目前而言还主要是历史学家在关注口述历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教授杨利慧指出,尽管在中国的民俗学界,口述历史并非一个主流方法,随着90年代以来与美国民俗界的交流,这一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熟悉并使用,比如在研究民间艺术个体传承人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口述历史研究,譬如一个民间故事传承的情况。人类学家胡红宝则强调了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与现在流行的访谈录采访对象的不同,他认为口述历史在中国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对于理论和方法的讨论。与他们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活动的同事不同,历史学家左玉河则正在进行着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工作,旨在从理论研究上推动口述历史在中国的发展。
2008年9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资料馆正式启动了“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旨在建立起一份全面、真实、生动的有关上海人民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档案。该项目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肯定和扶持。同样作为献礼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SMG广播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于2008年5月正式立项,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节目资料中心和技术运营中心共同开发建设。以上两大项目均被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列为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取得了可喜而宝贵的成果。
“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通过采访拍摄上海广播领域的一批老前辈,回溯和记录了上海人民广播事业不平凡的发展历史。共完成了对42位上海老广播人(夏之平、钱乃立、施燕声、施岁华、黄其、张芝,哈丽莲、陈醇、杨启民、范惠凤、邓平生、郭冰、何占春、吴仲华、葛锦帆、周济、郭在精、赖素娟、贺稚圭、刘继汉、高宇、杨爱珍、李学成、章焜华、张弛、徐炜、龚敏芝、陈绍楚、许克正、周维城、赵志芳、陆进云、陆玉珍、孙桂芬、蒋泽汉、第一批广播合唱团和第一批剧团成员)的采访拍摄工作。他们中有早期的电台领导和第一代播音员、编辑、记者,录音师等,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专业工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前辈们当年的创业历史、广播事业的成长轨迹和改革发展的精彩片段。该项目得到老广播人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配合,并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项目共形成录像带39盘、DVD视频光盘35盘、音频光盘34盘、图片资料32盘,采访拍摄总时长超过65个小时。
“SMG广播媒资管理系统”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面向传媒集团所有广播频率、实现音频资料高效管理和全面共享的数字化业务平台,促进集团广播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增值。系统将实现广播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高质量采集、收录、筛选,针对广播的播出节目、制作素材建立起“存储、管理、服务” 的长效机制,从而使SMG的广播资源得到更为便捷的检索和更为高效的利用。节目资料中心历时三年多对18万多盘开盘带、磁带、唱片等媒介的7万多小时音频资料进行了数字化转存,目前已形成11大类、近37万条广播节目与素材,为广播媒资管理系统打下了内容资源的厚实基础。广播媒资管理系统在上海广电媒体资产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将为上海广播事业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2009年5月20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举办“纪念上海人民广播60周年:老广播人口述历史项目成果发布会暨广播媒资管理系统开通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龚学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局长朱咏雷,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薛沛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卑根源、总裁黎瑞刚,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李尚智、林罗华、汪建强及总裁助理陈金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有关领导等到会祝贺,龚学平、宋超、黎瑞刚作了讲话,对这两大项目的成果与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传媒人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再铸上海广播的辉煌。

阅读全文

与介绍口述历史博物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