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武城二中历史名人

武城二中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3-09 09:48:39

❶ 江西历史文化的精髓及现代价值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发达。从全国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说江西是文化大省,这是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发源地的缘故。清道光二丨十年(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遭受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坏,损失惨重。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下,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从总体上看,分如下十二个方面作简略的介绍:
(一)读书成风
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潜在一道《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二)科举成名
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考丨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三)作家成派
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的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四)学者成林
首先是哲学家多,在《哲学大辞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时期哲学家50人,占全国同期哲学家的16%以上。理学是儒家哲学的新发展。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为湖南道县人。他长期在江西从政为官,后隐居庐山北麓莲花峰下,创濂溪书院讲学,他自认为是江西九江人。理学两大派的开创者朱熹、陆九渊,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随他们的学者很多,形成理学的强大阵营。其次是史学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揭

❷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特别是江西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发达。从全国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说江西是文化大省,这是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发源地的缘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遭受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坏,损失惨重。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下,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从总体上看,分如下十二个方面作简略的介绍:
读书成风
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潜在一道《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科举成名
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作家成派
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的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学者成林
首先是哲学家多,在《哲学大辞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时期哲学家50人,占全国同期哲学家的16%以上。理学是儒家哲学的新发展。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为湖南道县人。他长期在江西从政为官,后隐居庐山北麓莲花峰下,创濂溪书院讲学,他自认为是江西九江人。理学两大派的开创者朱熹、陆九渊,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随他们的学者很多,形成理学的强大阵营。其次是史学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欧阳修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揭

❸ 韩建亭的人物履历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曲阜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物专业学生;
1982年07月—1984年05月,德州二中教师、团委书记;
1984年05月—1985年03月,共青团德州市 (县级)委副书记;
1985年03月—1989年06月,共青团德州市 (县级)委书记(其间:1987年09月—1989年06月,山东省委党校党政干部研究生班党政管理专业学员);
1989年06月—1990年04月,德州市 (县级)陈庄乡党委挂职副书记;
1990年04月—1992年10月,德州市(县级)委组织部副部长(正科);
1992年10月—1993年12月,共青团德州地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
1993年12月—1995年03月,共青团德州地委书记、党组书记;
1995年03月—1997年12月,共青团德州市委书记、党组书记;
1997年12月—2001年01月,临邑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1年01月—2003年01月,武城县委书记兼县委党校校长;
2003年01月—2005年12月,德州市德城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委党校校长;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德州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0年12月—2011年01月,德州市委常委;
2011年01月—2012年02月,德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2012年02月—2016年02月,德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2016年02月—,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正厅级)。
市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市十六届人大代表。

❹ 求一份作文素材 有关于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发达。从全国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说江西是文化大省,这是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发源地的缘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遭受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坏,损失惨重。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下,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从总体上看,分如下十二个方面作简略的介绍:
读书成风
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潜在一道《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科举成名
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作家成派
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的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

❺ 武城二中152805005郭洪波中考成绩考了多少分

语文成绩:
53.5
数学成绩:
30

英语成绩:
22
物理成绩:
16

化学成绩:
13
政治成绩:
21

历史成绩:
7
地理成绩:
7

生物成绩:
5
体育成绩:
26

实验技能:
8
信息技术:
9

综合素质:
4
特殊加分:
0

作弊处理:

总 分:
221.5

注:1、市直高中录取统招线为:德州一中538.5分,德州二中475分,实验中学433分。县市重点高中录取情况由学校发榜

❻ 文人影响家乡文化的事迹

痴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作家刘金忠,和运河结下了与生命同休止的缘分。已经退休的他终日潜心于地域文化、运河文化研究,为家乡文化资源的开发、为德州文化名城的建设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鲁西北这块深情而美丽的土地,流淌着历经沧桑的运河历史与运河文化。刘金忠从小生活在运河边,注定了今生与运河无法割舍的联系。在那里,留有他童年最初的记忆,在那里,他能找寻到灵魂的归属之地。
卫运河的流水吸引着他无数次的逗留与思考,卫运河畔的暮云春树给了刘金忠厚重的感染与启迪,他致力于运河文化的探索,成为德州运河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浪花之一。他在日记中写到: “也许,我将终生为运河、为家乡著书立传了。”是的,他,由运河孕育成长;他,为运河痴情不已。 与生俱来的运河情结 德州市武城县的四女寺,不仅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刘金忠就出生在那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在崇尚文化的爷爷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无尽的感情。1963年,刘金忠从德州二中初中毕业后,跟随在陵县工作的父亲,全家搬到了陵县,他在那里的一个生产队当上了小队会计。工作之余,刘金忠仍不忘捧书以读。凡是能找来读的书,他都读。
一次,他走在四女寺的大集上,看到一个卖染料的人正不断地撕一本古版书,然后用撕下来的书页包装染料,卖给人们。一向热爱书籍的刘金忠感到很可惜,很心疼,于是说: “大叔,我去给你找些旧报纸来包裹染料,别撕那本书了,把那本书卖给我,行吗?”卖染料的大叔忙着照顾兴隆的生意,对眼前的这个小孩应付着说: “你去找吧,找回来一大摞我就给你!”刘金忠听后,高兴得不得了,赶紧骑车到在公社工作的老师那儿找回来一大抱报纸,他回来后,那人却又说,“你再找回这样一摞,我两本书都给你!”……就这样,他得到了两本民国《德县志·艺文志》。里面收有大量全国各地、历代名人歌咏德州的诗歌,有数百首之多。仅康熙、乾隆二帝歌咏德州的诗作,就有七十九首。刘金忠如获至宝,认真研读。就是从这本书中,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描绘德州的诗句:“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走进了他的脑海,至今不能忘怀。令他对德州、对自己家乡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为家乡拥有的美景有了一种自豪感,那不是一幅 “清明上河图”式的繁盛景象吗?德州运河景色化为诗句,长久地驻扎在了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至今尚能熟练引用。
运河赋予了德州人特有的灵性,带着童年在运河岸边的记忆,刘金忠对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有了最初的兴趣。
“文革”期间,作为下放的临时工,刘金忠从陵县的土桥镇又回到了武城四女寺,对文学有强烈爱好的他,在家乡四女寺公社当了一名通讯报道员。“下放”,对别人来说是人生的低谷,而对刘金忠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把这次机会,变成了深入生活,开始文学创作的开端。 艰苦的业余创作生活 他全身心地扑到运河的怀抱里。在刘金忠的心中,对家乡的热爱,对运河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把它诉诸笔端。1972年, 《山东文学》复刊,在创刊号上,刘金忠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 《在瓜棚里》,作品中,他对家乡武城县的田园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因此,他被调入陵县文化馆,做辅导业余文学创作的工作。从此,他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拾。 《晓雾中传来一阵渔铃》、 《南蛮子略传》、 《静静的河湾村》……一系列运河题材的作品都出现在了刘金忠的笔下,发表于 《山东文学》等杂志。——他与运河的 “不解之缘”开始有了成果。
鲁西北出现过一大批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爱国文人颜真卿为了唐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誓与安禄山血战到底的精神吸引了刘金忠,促使着他写成了历史剧作 《颜真卿》。这个剧本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播录制了广播剧,而后发表于 《戏剧丛刊》,后又结集出版了同名剧作选。
1985年,德州市计生委从各县引进人才,刘金忠便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德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他在似乎与文学毫不相干的工作岗位上,却更加投身到家乡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上。他奋笔疾书,尽情地挥洒着对家乡德州这块富饶的土地的热爱。
在出版 《颜真卿》之后,刘金忠又写成了 《颜杲卿》、 《范筑先将军》、《取德州》、 《被审判的村庄》等凝结着家乡情节的作品。
《取德州》与 《颜真卿》,被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高占祥同志称之为 “爱国主义的颂歌”;已故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越生先生,称誉刘金忠的颜真卿系列作品 “史意哲思入剧情……”与孙越生先生的交往,大大开拓了刘金忠的视野,使刘金忠开始接触理论,这对于他的 “价值判断”的深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金忠大量地阅读着关于家乡的史书资料。从历史资料中,刘金忠了解到,1937年10月3日,日军本州师团占领德州,流淌着历史和文化的卫运河发出了呜咽之声,德州人立即开始了悲壮的抵抗,四女寺人宋景周,组织义勇军揭竿而起,历经一年战斗,慷慨捐躯。由于纯属民间抗日活动,他的抗日事迹湮没无闻,刘金忠先是写成文史资料,提供给武城县县志办公室,使其写进了武城县志,抢救了这段几近湮没的史实。然后倾尽心血,写就了长篇力作 《故渎》,这部书可以说是较早描写德州民间抗日活动的作品。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文艺报》发表评论称:“《故渎》的出现,不但是在同类作品中又出现了一本书,而且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
为此,德州师专 (德州学院前身)中文系为这部小说召开了座谈会,称这部书为 “德州历史文化的网络全书”,主人公宋景周的形象是 “德州人 ‘崇德尚义’文化性格的代表”,是 “德州文化形象的名片。”
此外,1999年,刘金忠还写了关于原中共地委书记王殿臣的长篇纪传文学 《昨天的公仆》,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同志欣然为这本书作序。 呕心沥血的运河文化研究 2002年,潜心业余文学创作的刘金忠,在到“史志办”开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所幸抢救及时,三个月后,身体逐渐恢复。但是,他无奈地放弃了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 《河的饥渴》,却依旧舍弃不下他所痴爱的运河文化。从此陆续发表了一批介绍和弘扬德州运河文化的作品。2004年,这些作品结集为《运河文化采风》一书,成为了我市第一部 “运河文化研究”的个人专著。
2001年,在济宁召开的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上,刘金忠代表德州发表 “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范畴”的演讲;2007年,到枣庄出席第三次运河文化研讨会……刘金忠,专注地致力于家乡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了德州运河文化的最忠实的研究者。
他在 《昨天的公仆》的作者自白中说 “其实,我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于卫运河流域文化的诠释与阐扬。”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呼吁开发德州文化资源,为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应有地位而大声疾呼。
一个民间学术组织“德州市运河文化艺术促进会”在人们的呼声中被批准成立,刘金忠出任第一任会长。他给这个学会制订的目标是:为恢复德州原应具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而努力工作。
刘金忠在会刊 《凤凰》月刊上,旗帜鲜明地宣传着他们的观点。他在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他的 “把德州变成德文化的研究基地”的愿望。
他把儒学的当代应用,概括为:秩序、伦理、敬业、创造,他积极参与“厚德、兴城、 善区”的论证,对我市 “文化品牌”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论证多有建言。在德州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会上,刘金忠坚持着自己的 “运河名城、人文德州”的见解。
刘金忠在 《呼唤文化》一诗中写道: “余生何惜透支尽,故土人文郁如松!”这首诗,写出了他对于家乡、对于德州运河文化的无怨无悔的痴情与追求

❼ 江西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发达。从全国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说江西是文化大省,这是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发源地的缘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遭受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坏,损失惨重。在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下,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现从总体上看,分如下十二个方面作简略的介绍:
(一)读书成风
江西古代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不读书,就不能传承历史文化。这种读书的传统起于何时呢?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学都好,但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于是离开孔子,“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后,作了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来,江西人建友教书院纪念他,他的坟墓在南昌二中校园内,文革时被毁(据《史记正义》说子羽墓在山东邹城县,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学校。江西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潜,即陶渊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学都非常好,鲁迅称誉他是“伟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读书马虎。他的意思是指汉代经学家们大搞训诂学,作繁琐的考证,浪费大量精力时间,没有必要,提出批评。他如果不“好读书”,不认真读书,怎么能够写出那么多好诗好文来呢!一篇《桃花源记》没有人能超过,包括苏轼这样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达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国仿制的世外桃源胜境,竟有14处之多,还有人在继续仿制。至于学习、模仿他的诗,那就更多了。陶潜读书,有优良的家庭传统。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干人,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发留宾”、“土碗送子”、“归还干鱼”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潜都有珍惜寸阴的精神和传统。陶侃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潜在一首《杂诗》中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欧阳修的母亲,也是中国四大母亲之一,欧阳修父亲早逝,欧母“画荻教子”,成为千古佳话。清代诗人、剧作家蒋士铨的母亲,“鸣机夜课”,也是教子成龙的贤母。宋代时,饶州人读书,蔚然成风,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的记载: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明代时,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亲督促儿子勤奋读书的风气,一直世代相传。至今高考成绩,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国前茅,继承了二千多年读书成风的优良传统。
(二)科举成名
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安置官吏。科举制规定:读书数年的生员,在县一级考试及格者为秀才,在州(郡)、随后为在省一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在京城由礼部主持考试及格者为进士,其中由皇帝亲试,确定为进士中的前三名者,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原则上三年一轮,所以民俗有“状元三年一个”的说法。考中进士者,一般可获得知县的职务,也即有七品官衔。通过文化考试,出任封建社会的官职,比由官员乡绅推荐出任官职,显然是一种进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诏,从光绪三十二年起停止科举考试,改由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度。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进士最多的县是吉安县,有500余名,拥有400名进士以上的县有南昌、吉水、丰城、安福、婺源等县。这些县在全国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县。

(三)作家成派
在历代读书成风的基础上,江西的诗人、词人、作家、戏剧家、文章家众多。如《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居全国第二位,略少于浙江。在众多的作家中,开基立派的有:以陶潜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隐逸诗派,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江西词派,由欧阳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张以理入诗的宋诗派;由黄庭坚开创的倡导言必有据的江西诗派,由杨万里首创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诚斋诗体,由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的爱国诗体,由汤显祖开创的以情代道的临川剧派,由杨士奇等兴起的整洁端正的馆阁书体,由陈三立等兴起的不推崇盛唐诗而模仿江西诗派的同光体等。这些文学方面的派别,各有优劣长短,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阅读全文

与武城二中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