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雍齿历史人物

雍齿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7 14:05:46

㈠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建立后,“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身体一直柔弱,虽多次献计安定汉初的江山,但多数时间置身于核心权力之外,后来修习辟谷之术,不问政事,得以善终。

5、与“黄石”同葬

张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更虚弱,称:“我愿抛却人世间所有事情,跟随赤松子(修习导引的仙人)去遨游世界。”此后专心修习辟谷之术。后来刘邦去世,吕太后感激张良保住刘盈的太子位,极力劝他进食:“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炼!”张良只好勉强进食。8年后去世,谥号文成侯,其子张不疑承袭他的侯位。

张良当年在下邳桥遇见那个老丈,别后十三年经过济北,见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块黄石,把它取回经常祭祀。张良去世时和黄石同葬,后人祭祀张良时也祭祀黄石。

对于张良,司马迁曾有描述:我原以为此人高大威猛,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美丽女子。孔子说:“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子羽。”这名话对于留侯也适用。

孔子所说的“子羽”叫澹台灭明,他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此人没多大才能。结果,澹台灭明此后成为著名教育家,跟从他学习的人有300多,才干和品德传遍各国。孔子闻此感慨:“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子羽”。

司马迁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说张良虽然外表文弱柔顺,但内心坚强,敢于暗杀秦始皇,善于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一如当年的澹台灭明,外表和内心截然不同。


㈡ 介绍历史人物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生;永和四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同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
除了天文学外,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1]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

㈢ 汉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姓名)

1、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4、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5、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㈣ 雍齿和曹无伤都背叛过刘邦,为什么刘邦屡次放过雍齿,却要杀曹无伤

因为雍齿立过许多战功。而且不再威胁刘邦的统治。但最为重要的是张良建议刘邦封赏雍齿,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而曹无伤尽管也有战功,却倾向于项羽,宁愿背叛刘邦,做项羽的间谍。更为重要的是曹无伤的泄密差点导致刘邦遇害。

拓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㈤ 三国演义 主要人物的简介

杨昂: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张合杀。
杨任:六十七回,张鲁将,为夏侯渊斩。
杨锋:八十九回,南蛮银冶洞二十一洞主,
杨仪:九十一回,蜀绥军将军。自恃功高,被废为庶人,自刎。
杨陵:九十二回,杨阜族弟,魏南安太守,诈降,为关兴杀。
杨暨:九十九回,魏官。
杨顒:一百三回,蜀主簿。
杨祚:一百六回,公孙渊将,
杨综:一百七回,魏主簿。
杨欣:一百十六回,魏金城太守。
杨济:一百二十回,晋冠军将军。
阳群:九十七回,蜀将。病故。
于禁:十回,泰山巨平人,字文则。为关羽擒,荆州失归曹。为曹丕气死。
于糜:十五回,刘繇部将,孙策挟死。
于吉:二十九回,东吴呼为神仙,气死孙策。
于诠:一百十一回,吴将。为魏乱军杀。
俞氏:七回,孙坚之过房。生孙韶。
俞涉:五回,袁术手下骁将,为华雄杀。
虞翻:十五回,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会稽吏,投吴,精通易经。
虞松:一百八回,魏主簿。
乐进:五回,阳平卫国人,字文谦。为甘宁射中面门。
乐就: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乐綝:九十八回,乐进子。扬州刺史,为诸葛诞杀。
尹礼:十八回,泰山寇,降曹。
尹楷:三十二回,武安长,袁尚将,为许褚杀。
尹奉: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尹默:八十回,蜀学士。
尹赏:九十二回,魏天水主簿,降蜀。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云英:二十三回,董承侍妾。
应劭:十回,泰山太守。为张闿乱军所逼投袁绍。
阴夔:三十二回,袁尚将,豫州刺史。
殷馗:三十一回,辽东人,善晓天文。
殷纯:八十回,蜀大司马。
爰(青彡):一百十六回,魏将。
爰邵:一百十六回,魏护卫。
伊籍:三十四回,荆州幕宾,字机伯,山阳人。后随刘备。蜀昭文博士。
雍闿:八十七回,蜀建宁太守,汉什方侯雍齿之后,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雅丹:九十四回,西羌丞相,为马岱擒。
越吉:九十四回,西羌元帅,为关兴杀。
羊祜:一百二十回,晋都督。
Z
诸葛亮:三十六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病死五丈原。
诸葛瑾:二十九回,字子瑜,琅琊南阳人,诸葛亮兄。
诸葛珪:三十六回,诸葛亮之父,早卒。
诸葛玄:三十六回,诸葛亮之叔,与刘表有旧。
诸葛均:三十七回,诸葛亮弟。
诸葛原:六十九回,迁新兴太守,管辂卜之。
诸葛虔:八十五回,曹仁将,
诸葛恪:九十八回,诸葛瑾长子,吴太子左辅。字元逊。太傅。为孙峻杀。
诸葛瞻:一百五回,诸葛亮子。字思远。娶刘禅女。兵败自刎。
诸葛诞:一百十回,魏镇东将军,字公休,琅琊南阳人,诸葛亮族弟。反魏。为胡奋杀。
诸葛靓:一百十一回,诸葛诞子。
诸葛绪:一百十六回,魏雍州刺史。
诸葛尚:一百十七回,诸葛瞻子。兵败亡。
张让:一回,十常待之一。投河死。
张角:一回,巨鹿人,天公将军。
张梁:一回,巨鹿人,地公将军,为皇甫嵩所杀。
张宝:一回,巨鹿人,人公将军,为手下严政所杀。
张飞:一回,字翼德。涿郡人。为范疆、张达刺杀。
张世平:一回,中山贩马商人。
张均:二回,朗中。
张举:二回,在渔阳反,称天子,自缢。
张纯:二回,在渔阳反,为手下头目刺杀。
张济:三回,董卓将,后自立,攻南阳中流矢亡。
张邈:五回,初为陈留太守。
张超:五回,初为广陵太守,张邈弟。为操破,自刎。
张杨:五回,初为上党太守,大司马。为杨丑杀。
张俭:六回,山阳高平人,字元节,江夏八俊之一。
张虎:七回,江夏人,黄祖部将,为孙策射杀。
张温:八回,司空。董卓杀。
张闿:十回,徐州都尉,旧为黄巾军。杀曹嵩一家。
张燕:十一回,黑山贼,降操,被封平北将军。
张昭:十五回,字子布,彭城人
张纮:十五回,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后留许昌,被封会稽都尉回吴。病故,言筑石头城。
张英:十五回,刘繇部将,为陈武刺死。
张勋:十五回,袁术将,都督。
张绣:十六回,张济侄,破曹,降曹,
张鲁:五十九回,汉宁太守。沛国丰人。自号师君。降曹,封镇南将军。
张陵:五十九回,张鲁祖,在西川鹄鸣山中造作道书惑人。
张衡:五十九回,张鲁父,行道,号米贼。
张先:十七回,张绣将,为许褚杀。
张合:二十二回,河间人,字隽×,袁绍将,降曹。为诸葛亮设计亡。
张津:二十九回,交州刺史,为迷信所害。
张(岂页):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甘宁杀。
张南: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周泰杀。
张武:三十四回,江夏贼,为赵云杀。
张温:三十八回,吴人,字惠恕。
张允:四十回,刘表将,降曹,为操斩。
张横: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张既:五十九回,字德容,京兆尹。
张卫:五十九回,张鲁弟。为许褚斩。
张松:六十回,字永年,益州别驾。法正、孟达友。为兄出首,刘璋斩。
张任:六十回,刘璋将,蜀郡人,为张飞擒,斩。
张肃:六十二回,张松兄,广汉太守。
张翼:六十四回,武阳人,刘璋将,降刘。兵败国亡,死于乱军。
张著:七十一回,蜀牙将,
张音:八十回,御史大夫,庙高使
张爽:八十回,蜀从事。
张裔:八十回,蜀偏将军。
张南: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张达: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张苞:八十一回,张飞长子。不慎跌入涧中,伤重亡。
张绍:八十一回,张飞弟。
张氏:八十五回,张飞女,刘禅正宫。
张嶷:八十七回,蜀将,南征曾为祝融夫人擒,荡寇将军,段谷之战为魏军乱箭射杀。
张韬:九十一回,郭贵妃幸臣,陷甄氏。
张普:九十六回,曹休将,为朱桓杀。
张虎:九十八回,张辽子。
张休:九十八回,张昭次子,吴太子右弼。
张承:一百二回,吴将。
张球:一百三回,魏骁将,
张茂:一百五回,魏太子舍人,字彦材,谏言被斩。
张弥:一百六回,吴臣,为公孙渊斩。
张当:一百六回,魏黄门,谄事曹爽。为司马懿斩。
张特:一百八回,魏牙门将。
张约: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为孙峻杀。
张缉:一百八回,魏光禄大夫,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为司马师杀。
张皇后:一百九回,曹芳妻。为司马师白练绞死。
张明:一百十回,魏将。
张布:一百十三回,吴将军。为孙皓斩。
张遵:一百十七回,蜀尚书。兵败亡。
张绍:一百十八回,蜀私署侍中。降魏。
张峻:一百十八回,蜀太常。
张节:一百十九回,魏黄门侍郎。为司马炎斩。
张华:一百二十回,晋秘书丞。
张悌:一百二十回,吴丞相。死于乱军。
张尚:一百二十回,晋将。
张象:一百二十回,吴前将军。降晋。
张辽:十一回,雁门马邑人,字文远。为丁奉射中腰,箭疮迸裂亡。
赵忠:一回,十常待之一。
赵弘:二回,黄巾军,使槊,为孙坚所杀。
赵萌:三回,汉右军校尉。
赵岑:五回,董卓将,后献汜水关。
赵云:七回,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病故。
赵岐:七回,太仆。
赵彦:二十回,汉议郎,为操杀。
赵睿:三十回,袁绍将,为曹兵所杀。
赵范:五十二回,桂阳太守,为赵云擒,降。
赵韪:五十九回,益州吏。
赵衢:六十四回,杨阜友。
赵昂:六十四回,历城统兵校尉,曹将。
赵月:六十四回,赵昂子,马超裨将,父举事,为马超斩。
赵颜:六十九回,管辂卜之。
赵累:七十三回,关羽将,粮料官,走麦城死于乱军。
赵祚:八十回,蜀别驾。
赵融:八十一回,蜀将。
赵咨:八十二回,东吴中太夫。
赵统:九十七回,赵云长子,虎贲中郎。
赵广:九十七回,赵云次子,牙门将。
赵直:一百四回,蜀行军司马。
朱(亻隽):一回,中郎将,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大司农。李郭交兵成疾而亡。
朱治:十五回,字君理,丹阳故鄣人,
朱灵:二十一回,曹将,
朱桓:三十八回,字休穆,吴郡人。吴奋威将军。
朱光:六十一回,曹将,庐江太守。为甘宁打倒,吕蒙军乱刀斩。
朱然:七十五回,东吴将,虎威将军。为赵云杀。
朱褒:八十七回,蜀牂牁太守,结连孟获反,为鄂焕杀。
朱赞:九十三回,魏荡寇将军,为赵云杀。
朱恩:一百八回,诸葛恪心腹将。
朱芳:一百十回,魏将。
朱异:一百十一回,吴将。兵败为孙綝斩。
朱太后:一百二十回,孙休妻。
周毖:四回,侍中,为董卓杀。
周奂:九回,大鸿胪,死于国难。
周瑜:十五回,庐江舒城人,字公瑾。
周尚:十五回,丹阳太守,周瑜叔。
周泰:十五回,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周昕:十五回,王朗将,孙策杀。
周仓:二十八回,原为张宝部下,关西人,后随关羽。败麦城,自刎亡。
周循:五十七回,周瑜长子。
周胤:五十七回,周瑜次子。
周善:六十一回,孙权心腹,为张飞杀。
周群:六十五回,蜀将,降刘。
周平:八十三回,周泰弟,为关兴斩。
周舫:九十六回,东吴鄱阳太守。
周旨:一百二十回,杜预牙将。
邹靖:一回,校尉。
邹氏:十六回,张济妻,
郑玄:一回,字康成,刘备师,汉尚书。
郑泰:二回,侍御史,
郑宝:二十九回,巢湖太守。
郑度:六十四回,刘璋从事。
郑文:一百二回,魏偏将军,诈降蜀被斩。
郑袤:一百十回,魏光禄勋,
郑伦:一百十三回,魏将。为廖化斩。
钟邵:十回,谏议大夫。
钟缙: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绅兄弟,为赵云杀。
钟绅: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将,钟缙兄弟,为赵云杀。
钟繇:五十六回,长安郡守。
钟进:五十八回,钟繇弟,为庞德杀。
钟会:一百七回,颖川长社人,字士兵季,钟繇之子。造反,为乱军杀。
钟毓:一百七回,钟会兄。
笮融:十五回,刘繇谋士。
种拂:九回,太常卿,死于国难。
种辑:二十回,汉长水校尉,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臧旻:二回,会稽刺史。
臧霸:十一回,泰山华阴人,字宣高。降曹。
宗宝:十一回,孔融将,为管亥杀。
宗预:一百五回,南阳安众人,字德艳,蜀参军,右中郎将。
紫虚上人:六十二回,锦屏山老道。
左丰:一回,黄门。
左灵:十三回,
左贤王:三十三回,北番王。
左慈:六十八回,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戏曹操。
左咸:七十七回,东吴主簿,进言斩关羽。
脂习:四十回,京兆,孔融友。
祝融夫人:九十回,孟获妻,祝融氏之后,为马岱擒,
祖茂:五回,字大荣,吴郡富春人,双刀。为华雄斩。
祖弼:八十回,符宝郎,为曹洪杀。
卓膺:六十四回,刘璋将,降刘,
翟元:七十三回,曹仁将,为关平斩。
州泰:一百十一回,魏兖州刺史。
曾宣:一百十二回,诸葛诞将,降魏。
甄氏:三十三回,袁熙妻,为曹丕纳之。后赐死。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㈥ 在历史上雍齿和曹无伤都背叛过刘邦,为何刘邦屡次放过雍齿,却要杀曹无伤

一、原因:
1、一开始不杀可能看到雍齿的战功的面上,考虑了一下为稳定军心,所以不杀还封了他。后来不杀,是因为没心思也没时间,急于应对战事焦灼的楚汉之争。这两次都让雍齿钻了空子,逃过了被杀的命运。
2、雍齿在刘邦建国后对刘邦来说如蝼蚁般不值一提,反正留着他也无碍,懒得理他。天下人都知道雍齿是个叛徒,让他受尽天下人的诟骂也是不错的。
3、到了刘邦立国大封群臣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对自己不公平,感觉没希望了。这时张良献计::你最恨的人是谁,你就好好封赏他,连他都有厚赏,别人又怎么会感觉没希望?“于是刘邦封雍齿为侯,列所有功臣的第五十七位。
二、雍齿简介:
雍齿(公元前192年),秦末汉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原为沛县世族。公元前209年,刘邦反秦,雍齿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翌年,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丰县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县投奔项梁,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恩赏功臣封为列侯。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邡侯(2500户)。汉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雍齿去世,谥号肃侯。
三、刘邦简介: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㈦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谋士都有谁

伊尹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莘县人.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姜太公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管仲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人,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公元前四九六年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斯,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他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
张良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安徽亳州市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人称“卧龙”.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徐茂功
徐茂功,名懋,先后出任瓦岗寨大魔国军师、十八国联盟都军师、西魏国军师以及后来大唐朝军师,长期出任军师之职.徐茂功是文职的将官,和魏征还略有不同,徐茂功是指挥军马的军师,而不是纯粹的文职行政.徐茂功有先见之明,能够看到瓦岗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顺说瓦岗寨,和小霸王翟让合兵一处,建立混世魔王大魔国.
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他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

㈧ 急!求历史上这种人物的典故

1. 是:雍齿(?——前一九二年)
沛入(今江苏沛县东),出身豪强。秦二世二年(前二O八年),随刘邦起兵反秦。秦军围攻刘邦于丰乡(沛县西)。邦打败秦军后,命雍具驻守丰乡。雍经魏国人周巿(音拂)诱反,遂行背叛;几经反复后,再次归向刘邦,邦以其立过许多战功,故未杀他。
汉高祖六(前二O一年)。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封雍齿为什邡肃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位次居五十七。
汉惠帝三年(前一九二年)雍齿卒,葬于什邡治西郊(元石公社箭台大队)。他的第三代(曾)孙雍桓,袭爵终侯。汉武旁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九月,发夜郎兵,下牂牁,会番禹。终倨不肯从军击南越;又因所筹酎(音宙,醇酒)金和献祭事不合要求。被削掉侯位,计其后代先后在什邡世袭共八十九军。
治西雍齿墓前有雍齿祠,于上世纪毁。墓在六十年代改土时平为农田。

2.是:庞涓和孙膑
孙膑和庞渭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老师,就表示先不出山。

于是庞涓一个人先走了。临行,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两人长时紧握双手,最后洒泪而别。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统兵横行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则必成为七国之道、乃至最终兼并其余六国!”

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大的齐国军队!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先生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武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一天,从山下来了魏国大臣,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又顾恋自己的老师。鬼谷子先生见魏国使者很真诚热情、务必要请孙膑下山,也就劝孙膑:“学本领固然不为谋个人富贵,但若有为国家百姓效力的可能,还是应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孙膑于是秉承师命,随魏国使臣下山。

其实,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到魏国,先去看望庞涓,并住在他府里。庞涓表面表示欢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两人上朝。魏王对孙膑很敬重,“听从讲先生独得孙武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来,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程度。今天您终于来到敝国,我太高兴啦!”接着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暗自咬牙。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客卿,半为宾客,半为臣属,不算真正的魏臣——于是自然没有实权,只空享一种较高的礼遇而已。

从此孙膑与庞涓朝夕相处。两人论谈兵法,庞涓时时因学识粗浅而无话可答,而孙膑却诚心诚意为他讲解介绍。庞涓知是孙膑学过孙子兵法所致,就故意叹气自责:“愚弟当年也经先生传授,但近年忙于政务,几乎遗忘了。能不能把孙子兵书借我复习一遍?”

“此书经先生讲解后,只让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并无手本在此。”孙膑诚恳地说。

“吾兄还能全部忆出吗?”庞涓问。

“基本能背下来。”

庞涓心里巴不得让孙膑告诉他,但一时又不好开口、硬逼。

有一天,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阵,庞涓却茫然不识。为怕失面子,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庞涓听罢,赶忙走到魏王面前讲:“这叫八门阵。又可以中途变为长蛇阵。”待孙膑布置完毕来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与刚才庞涓所说一样。

“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魏王十分高兴。

但庞涓经过这事,便有了一种危机感。于是下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计,便在一次私下聚谈时,问:“吾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

孙膑一听,掉下泪来:“天灾战乱,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峡谷个党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被放在一人家当佣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后来我单身从师鬼谷先生,已多年没跟故乡、亲人联络,连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间了吧!”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

“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孙膑有些伤感地说。孙膑是齐国人,而齐魏两国一直敌对,所以孙膑只有忍隐思乡之情。

“兄长说得有理,大丈夫随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庞涓安慰说。

半年之后,孙膑早把这次谈话忘了。有一天,忽然有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他。及问,那人说叫丁乙,是齐国人,有孙膑堂兄孙平的书信带来。孙膑忙接过信。信中以孙平口气,讲述了兄弟情谊,告诉了叔叔已去世。堂兄两人已回到齐国,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家庭重新建立起来。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再一次盼望孙膑早日归来。

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然后热情招待传信人丁乙,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地故乡相聚、欢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将此信交给魏王:“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你看该怎么处理?”魏王问。

“孙膑才能不低于我,若放他归齐,将对魏国霸业不利。所以……”庞涓没说下去。

“杀掉他?”魏王一语道破。

“我与他毕竟是同学、兄弟,还是让我再劝劝他。要同意留下来,最好。若不想留,仍要归齐与我国为敌,请大王把他发到我府中,由我监管、处置,您看怎么样?”庞涓一副为朋友尽情尽义的神色。

魏王虽气恼孙膑,但在庞涓请求下,还是同意了。

庞涓当晚见孙膑:“听说兄长接到了家书?”

孙膑对朋友毫不隐瞒:“是。要我回乡。可我怎能辜负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让我辞回了。”

“兄长真的不想念故乡?”

“久别故乡,怎能不想?只目前不能回去。”孙膑叹道。

庞涓深表同情,说:“兄长是不是请魏王准一两个月的假期,让兄长回乡扫扫亲人之墓,然后再归来?”

“恐怕魏王会怀疑我去而不归,不会答应的。”

“兄长明天试试看。我在旁边为兄长再说几句。以兄长为人品行,谅魏王会相信的!”庞涓道。

孙膑很感动:“全仗贤弟促成了!一旦扫墓归来,我一定全身心报效魏王,再无别意!”

庞涓辞别孙膑,当夜就入见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劝他回心转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还要当面以请假之名,要求回齐国!我真是爱莫能助了!”庞涓一脸无可奈何。

第二天,孙膑上朝,很奇怪没见到庞涓,因为昨晚说好一起对魏王说的。以为因事耽搁,就先对魏王讲出要请假回齐之事。不料话刚一开口,魏王就大发雷霆,不容半句解释,就令武士把他抓起来,押到军师府问罪!

见到孙膑被捆绑进军师府,庞涓装作一怔:“我因事耽误一会儿,正要上朝。怎么回事?!”

押解官员宣布魏王命令:“孙膑私通齐使,要叛魏投齐,请军师问罪!”

庞涓大惊失色,忙对孙膑说:“不要着急,我去魏王面前替你求情去!”说罢,急惶惶离家上朝。

及见魏王,庞涓道:“孙膑虽有私通齐使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愚见,不如让他成为不能行走、面有罪记的废人。这样,既成全我们弟兄的情分,又无后患,您看怎么样?”

“照你意思办吧。”魏王道。

庞涓回府,流下泪来,对孙膑说:“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争苦求,才免于一死。但要受刖刑及鲸面。”说罢,唏嘘不已。

孙膑叹了一口气:“总算保住了性命,这全赖贤弟救助愚兄了!以后我定要报答的。”

庞涓于是掩面跑出大厅。不一会儿,来了行刑的刽子手,把孙膑绑起来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立刻昏了过去,在他昏迷中,脸上被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

这时,庞涓泪流满面走进来,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

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废人。

此时,庞涓对孙膑更是关心体贴,一日三餐,极其丰盛。倒使膑很过意不去了,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庞涓做点什么。开始庞涓什么也不让他干,后来孙膑再三要求,才说:“兄坐于床间,就把鬼谷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吧,这也是对后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扬名于万代千秋呢!”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而且从那天起,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忘食废寝,以致人都劳累变了形。

一个照顾孙膑起居的小男孩儿为孙膑拼命工作的精神所感动,便对庞涓一贴身卫士讲,是否求庞将军让孙先生休息几天,那个卫士道:“你知道吗?庞将军只等孙膑写完兵书,就要饿死他呢!还会让他休息?!”

小男孩儿一听,大惊,偷偷把这消息告诉了孙膑。犹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孙膑身心一下子凉透了!原来此如!原来如此啊!!

第二天,正要继续写书的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他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醒过来,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立起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着,推翻了书案卓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花费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孙子兵法,一齐扔到火盆里。立时,烈焰升起。孙膑则把身子扑向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

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

小男孩儿赶忙向庞涓报告。

庞涓急慌慌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见庞涓进来,孙膑爬上前,紧揪住他的衣服,连连磕头:“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我是庞涓,你别认错了!”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我要回山!救我回山!”孙膑仍旧揪住庞涓,满嘴白沫地大叫。

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仔细打量孙膑半天,又问侍卫及男孩儿:“谁对他说什么了没有?”

侍卫及男孩儿连连摇头。

庞涓仍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

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

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

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从此任孙膑满身粪水的到处乱爬,有时睡在街上,有时躺在马棚、猪圈里。也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孙膑困了就睡,醒了就又哭又笑、又骂又唱。庞涓终于放下心来,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风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乘庞涓的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直到此时,假孙膑才突然失踪。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王十分敬重。田忌更是礼遇有加。在一件小事上孙膑表现出的智谋,尤其令齐国君臣叹服。

齐国君臣间常以赛马赌输赢为戏。田忌因自己的马总不及齐王的马,经常赛输。有一次孙膑目睹了齐王与男忌的三场赛马之后,对田忌说:“君明日再与齐王赛马,可下大赌注,我保您赢。”

田忌一听,当即与齐王约定赛马,并一注千金。第二天,观众达千人。齐王的骏马耀武杨威,十分骠悍。田忌有些不安,问孙膑:“先生有什么办法,使我一定取胜呢?”

孙膑道:“齐国最好的马,自然都集中在齐王身边。我昨天看过,赛马共分三个等级,而每一级的马,都是您的比齐王稍逊一筹。若按等级比赛,您自然三场皆输。可我们可以这样安排:以您第三等的马与齐王一等的马比赛,必然大输。但接下来,以您一等马与齐王二等马、以您二等马与齐王三等马去赛,就可保证胜利。因此从总结果看,二比一,您不就获胜了吗?!”

田忌一拍额头:“我怎么就不会动脑筋呢?!”于是按孙膑的话去做,果然赢了齐王千金。

只这一件小事,足以体现孙膑的聪明智谋。齐国上下无不交口称赞。

再讲庞涓。庞涓在魏国党军权,总想靠打仗提高身份与威望。在孙膑逃走不久,他又兴兵进攻赵国,打败了赵国军队,并围住赵的都城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

齐王知孙膑有大将之才,要拜他为主将。孙膑道:“我是残疾人,当大将会令敌人耻笑。还是请田忌为将,才好。”于是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不公开身份,只暗中协助田忌,为他出谋划策。

田忌起兵,要直奔邯郸解赵国之围。孙膑劝止,道:“我远途解赵国之围,将士劳累,而魏军以逸待劳。而且赵将不是庞涓对手,等我们赶到,邯郸可能已被攻破。不如直袭魏国的襄陵,而且一路有意宣扬让庞涓得知。他必弃赵而自救。这样,我则以逸待劳,形势就大不同了!”

田忌觉得有理,便按计行事。

结果,不费吹灰之力使邯郸脱离了危险;又在庞涓率部回救途中,正疲惫不堪时,大胜魏军,使之死伤两万余人。直到这时,庞涓才知道孙膑果然在齐国与自己为敌。

为此,庞涓日夜不安,终于想出一条离间计:他派人潜入齐国,用重金贿赂齐国相国邹忌,要他除掉孙膑。邹忌正因齐王重用孙膑,惟恐有朝一日被取代,便暗中设下圈套,并作假证,告发孙膑帮助田忌,要夺取齐国王位。由于庞涓派人早已在齐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田忌、孙膑阴谋造反夺权,齐王已有些疑忌,一听邹忌所说,勃然大怒,果然削去田忌兵权,罢免了孙膑的军师之职。

庞涓大喜:“孙膑不在,我可以横行天下了!”不久,就又统兵功侵韩国,韩国自知不能取胜,派人到齐国求救。

恰恰齐威王逝世,其子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孙膑冤枉,又恢复了他的职位。听到韩国求救之事,齐国君臣忙在朝堂议事。宣王问众臣:救还是不救?

邹忌主张:不救。让这两邻国自相残杀,于齐国有利;田忌等人则极力要求去救:不救,一旦韩被魏吞并,魏国力大增,必要进攻齐国。那时就危险了!

此时,只有孙膑含笑不语。

宣王问他该怎么办。孙膑道:“这两种意见都不好。我们应该‘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众人都不明白。

孙膑解释:“不救,则魏灭韩,必危及我国;救,则魏兵必先与我军开战,等于我们代韩国打仗,韩国安危无恙;但我国无论胜败,都要大伤元气。所以这两种意见都不很好。我认为大王应采取这样方针:答应救韩,以安其心。韩国必然努力坚持与魏国死战。等到两国都疲惫之极,马上要分胜负时,我们再真正出兵击魏,这样,攻击已筋疲力尽的魏军,不用大力;救解已快失败的韩国之危,他们也必定感激。于是,少出力而建功多,不更好吗?!”

宣王一听,佩服得鼓起掌来:“太好了!”便命田忌、孙膑统兵,伺机救韩。

到了韩魏已打了段时间后,齐军又按孙膑谋划:不救韩,而袭魏国首都大梁。

庞涓闻讯,暴跳如雷,大骂孙膑狡猾,发誓与齐军决一死战,于是气冲冲率师迎战齐军。孙膑知庞涓兵来,制止田忌迎敌的打算。

田忌不解:“以逸待劳,不是上次成功战法吗?”

“此次不同,庞涓怀忿怒、挟气势而来,若正面交锋,我军纵胜,损失亦大。不如如此这般……”孙膑小声说出计策。

庞涓提兵赶到魏国,齐军已撤离。庞涓决心与孙膑拚个你死我活,拚命追击。追击前,他派人去数齐军营垒中的灶迹,一听竟有十万之多,吃了一惊:“齐军人多,我们不可轻敌!”待追了一天,再数齐军遗下灶迹,只剩五万了。庞涓大喜:“齐兵厌战,更闻风丧胆,逃亡过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齐军只有三万个灶了。庞涓再也抑制不住冲动,下令:“不顾一切,尽快赶过去,务必活捉孙膑!!”自己更披甲执戈,亲自率二万轻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再说孙膑,在计算日程、地点后,他在马陵道设下埋伏。马陵道,是夹在两山间的峡谷,进易出难。孙膑又让人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刮下大片树皮,用墨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树下火把点亮,就一齐放箭!”

庞涓赶到马陵道,已黄昏时分。士兵报告:“前面谷口,有断树乱石堵住道路了!”庞涓大喜:“这说明敌军畏惧,而且马上要追上他们了!快,搬开障碍,冲锋!!”说罢,一马当先,率部队冲入峡谷。

正快速前进,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无星无月,只冷风飕飕,山鸟惊啼。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浑身上下像刺猬一样,“扑通”栽倒在地,呜呼身亡。

以害人始,以害已终。捣鬼有效,但毕竟有限,这就是孙膑与庞涓故事给后人的启示。

㈨ 雍齿多次背叛刘邦,为何刘邦不杀他

雍齿是西汉的一个历史人物,反复无常的豪强。雍齿是刘邦的同乡好友,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但此人非常卑鄙,不断的陷害刘邦。还帮助项羽害得刘邦差点丧命,项羽有一次要杀刘邦的父亲就是他出的主意。在刘邦早期举事时,曾带领刘邦父老乡亲一起“背刘降魏”,是刘邦举事中第一个背叛他的人。刘邦非常讨厌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但后来竟被封为“什方侯”。刘邦为什么不杀雍齿,还封他为侯?
公元前206年,刘邦成为皇帝后,大封自己喜欢的人和同姓亲友,引起很多人不服。他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于是封雍齿为什方侯(2500户)。他是刘邦封完二十多个大功臣之后被张良诱封的第一人,却没有被司马迁记入“王侯将相谱”中,正是由于这些谜一样的历史事件,引发后人无尽的思考。

雍齿,相当于捡了一个什邡侯来当。试想:以刘邦的脾气,雍齿曾经背叛过他,充其是排在“不杀”之列,哪能给什么好处。况且汉朝本来就实行的是郡县制,分封诸侯与国家的体 制又相矛盾。没办法,要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权宜之计。也因此有了历史典故在民间流传——“汉高祖咬牙封雍齿”。就当时论,刘邦发圣旨的时侯肯定是咬着牙的。但君无戏 言,圣旨一下,雍齿仰天大笑,到什邡走马上任去了。
前192年,雍齿去世,谥号肃侯。 治西雍齿墓前有雍齿祠,于上世纪毁。其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土改时被平为农田。

㈩ 列出十位你喜欢古代英雄人物

1)最爱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许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称“阿瞒”。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体现出大气,将各种脸溶于一身。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诗词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2)兰陵王——高长恭
兰陵武王高肃,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3)忠义之士——关羽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三国志》中无记载。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三国演义》中,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温酒斩华雄”等佳话。
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演义)、槊(专家推论)

4)大将军——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年),字明月,北齐名将。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或称“丁零”、“敕勒”、“铁勒”)。出身将门,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骑射,当时号称“落雕都督”。后历任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等,封咸阳王。一女为齐孝昭帝太子高百年的妃子;一女为为齐武成帝太子高纬的妃子,并在高纬即位后成为皇后,其家族在北齐尊贵无比。
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二十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十二月,周军围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他率步骑三万破宜阳周军,再通粮运;周军复攻,他领军迎战,又获胜利,俘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英等。武平二年(571年),率众于平陇(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筑垒,迎战北周骠骑大将军韦孝宽所率步骑万人,大破之,俘斩千计。他少言刚急,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武平三年(572年),后主高纬听信谗言,将其诱杀,时年五十八。女亦被废。北周灭北齐后,追赠他为上柱国,崇国公。

5)熊虎之将——张飞
张飞(?—221年六月),汉族。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身高八尺,认识刘备,关羽之前,以屠宰猪羊为生。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老三。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强,强与疆很像)、张达刺杀。
五虎上将之一,被封为右将军、车骑将军。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被部将范强、张达刺杀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6)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7)天生鬼才——郭奉孝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郭嘉,东汉末年著名谋略家,战术家。曹操手下主要谋士之一。郭嘉出身寒门,自幼胸怀大志。“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暗中交结有识之士,不与世俗之士交往。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最初他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毅然离去。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颇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曹操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曹操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两人相谈许久后,曹操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气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毛泽东曾多次提及郭嘉,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三国演义》“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里,曹操曾说:“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易中天品三国 对郭嘉的评价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

8)勇猛大将——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9)著名谏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晋州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另一版本“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畏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以怒而滥刑。”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10)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 ,出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
当朝期间,贬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因此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政绩辉煌,国威大振。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 、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谥大圣则天皇帝。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武则天能成为一代女皇,不可谓不强。

阅读全文

与雍齿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