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人物传记1500字

历史人物传记1500字

发布时间:2021-02-27 13:48:51

『壹』 1500字人物传记怎么写

给你个曹操传记参考:

主人公: 曹操 性别:男
别名: 曹孟德,阿瞒
国籍: 东汉内
出生地: 沛国谯容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主要成就: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有意义的话:宁要天下人负我,莫要我负天下人!

『贰』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说清楚啊,不知道你要哪个人物的读后感。随便附上一篇吧。
《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 哲学的样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处于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

『叁』 邓稼先人物传记1500字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肆』 现代人物传记1500字作文

科比永远的传奇NBA球星喜欢文身,他却视文身为“野蛮行为”;打客场的路上,队友打牌说笑,乐作一团,科比却一个人躲在角落看书、听音乐,或是看妈妈帕姆为他准备的DVD片子。队友眼中,科比“孤傲”;教练眼中,赛场上的科比“太独”。

科比从不理会别人的评价。他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这或许与科比的家庭及童年经历有关。科比的父亲琼·布莱恩特也曾是一位NBA球星。科比如行云流水般的球风, 像极了二三十年前的父亲。

子承父业

洛杉矶一栋普通住房里,一个身穿快船球衣的3岁男孩,边看电视,边玩手中的小球。电视里有爸爸的身影。每次爸爸得分,男孩都会将小手拍红,并跟着电视解说一起欢呼。他就是小科比。

妈妈帕姆走过来,心疼地为儿子擦去汗水。男孩神情天真地说:“妈妈,我长大了也要打NBA!”帕姆笑着,顺手给了儿子一个拥抱。

科比的父亲琼·布莱恩特打了8年NBA,先后效力76人、快船以及火箭,但他的NBA生涯算不上成功。过度追求“花哨”,是琼·布莱恩特的致命弱点。
前中国男篮主帅的哈里斯,先后执教过科比父子。哈里斯对琼花哨无比的晃人及传球技艺,记忆犹新。湖人“教父”韦斯特却一针见血地评价琼:“琼不是在打球,而是在作秀。光这一点,就注定了他永远当不成顶尖NBA球星。”

赛场外的琼,也擅长作秀。接受采访时,他总会设计出一副很酷的样子:有时刁根粗雪茄,有时甚至背把吉他。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人眼中,琼绝对风流、时尚。而在这一点上,科比像极了父亲。

父亲对科比影响最大的,还有是他的“快乐原则”,“父亲打球时总在笑,他说打球是件快乐的事,否则篮球就失去了其意义。”所以科比也总面带微笑,即便是在身处逆境之时。

飘泊童年

科比的家,算不上富有,但却还算温馨。

父亲琼与母亲帕姆两家是世交,他们从小就认识,高中时就开始相恋。科比这点也随父亲,高中就开始拍拖。帕姆为丈夫生了3个孩子。科比出生在1978年8月23日,上面还有两个姐姐沙里亚和沙亚。说起科比名字的由来,还有段趣闻:琼和妻子酷爱日式餐饮,神户的牛肉是他们的最爱,于是就以菜名KOBE命名自己唯一的儿子。

球风花哨的琼·布莱恩特在NBA并不顺利,他把目光转向海外。1984年,30岁的琼终于决定:拖着一家5口飘洋过海,走上了欧洲“淘金”之路。他们全家最终落户意大利的雷纳,那年科比只有6岁。

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语言。意大利,显然不是这个小篮球迷的天堂。那里,是足球的王国。放学后,小科比总要与爱好足球的同学争抢场地,如果对手只有二三人,科比还能想法设法将他们赶走,但如果踢足球的有10来人,小科比就只能忍痛割爱,有时被迫当回守门员。

妈妈最懂儿子心思,特意为他买了篮框,架在后院。那个如今已破旧不堪的篮框,记录着科比一小段童年时光,也刻留下科比无数个孤独的身影。

然而意大利还是给科比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父亲成了意大利篮球联赛的“英雄”,赛后总有球迷围着他要签名。科比与姐姐也很快学会了意大利语,身边的小伙伴也渐渐多了起来。科比在意大利生活了8年,异国他乡的漂泊经历,使得他与家人的关系更密切。他与两个姐姐无话不谈,无论快乐还是悲伤,姐弟仨总能一起分担。

所以若干年后,当科比因与瓦尼莎·兰尼结婚,而与家人彻底闹翻,事实上也为这桩婚姻,埋下了祸根。

重回美国

中学时,科比回到了美国费城。他就读的劳尔梅里昂高中,正好是“篮球皇帝”张伯伦的母校。科比不仅率校队夺取了州高中冠军,还打破了由张伯伦保持了几十年的得分纪录。科比的篮球天赋被发现了,他很快引起了NBA的兴趣。

1996年,18岁的高中生科比决定参加NBA选秀会。1996年是NBA历史上继1984年之后又一次“选秀盛会”:艾弗森、坎比、马布里、雷·阿伦等年轻人,让各队挑花了眼。星光熠熠之中,科比并不起眼。最终黄蜂以首轮13号选位挑了科比,但主帅考恩斯却一心想要大高个,对科比并不感兴趣。

湖人的“教父”韦斯特出乎意料地提出:用南斯拉夫中锋迪瓦茨与黄蜂交换科比。当时许多人认为韦斯特疯了,还有人不无讽刺地猜测:一定是父亲琼为科比“开了后门”。

现在回想起来,韦斯特当初敢于用一个全明星中锋换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承担了不小的压力。但事后证明,“教父”确实眼光独到。

命犯桃花

有人说,正因为科比一路走得太顺。那年夏天的鹰县风波,成为了他生命中一场无法躲避的“劫难”。

回顾科比的情场之路,他先后有过3个爱人。初恋情人,是一个叫艾伦布的费城姑娘。相恋4年,艾伦布所做的一切就是顺从。两人的约会,往往是科比一人神情专注地看电视,艾伦布则耐心地在一旁等候。如今已25岁、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艾伦布事后幽幽地回忆说:“要么他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要么他根本没爱过我……”

与艾伦布分手后,科比一度与流行歌手布兰迪打得火热,每到一处,他们都会让摄影记者拍个够。两人的恋情虽然轰轰烈烈,路人皆知,但“雷声大雨点小”,两人很快都发现,这段狂热恋情并不长久。在布兰迪眼中,科比还是个没长大的大男孩,而且“缺乏生活情趣”。此后,科比还曾向网坛明星维纳斯·威廉姆斯献过殷勤,但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据说大威对科比兴趣不大。

感情的空白,总需要填补。1999年末的一次偶遇,促成了科比如今的婚姻。当时16岁的瓦尼莎·兰尼还是一名高二学生,业余时间兼职做模特。那天科比恰巧在录音棚录歌,两人相遇并一见钟情。科比很快陷入情网,每天用黑色奔驰车接送。

但他俩的交往,引起了科比全家的反对。他们一直希望儿子能找个门当户对的姑娘。瓦尼莎家境贫寒,她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母亲还是西班牙后裔。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瓦尼莎的家人还频频动用科比的钱,这使得科比父母更为反感。为此,科比与家人决裂。

2001年4月,科比与瓦尼莎在一家小教堂悄悄结婚了。父母和两个姐姐离开了科比,毅然搬回费城住。而湖人俱乐部上下,也没有一个人出席科比的婚礼。

一位密友称,如果没有这桩不成熟的婚姻,或许科比不会陷入如今的官司之中。众叛亲离的滋味,使科比长期处于一种孤独无助的压抑状态。

直到如今走在洛杉矶街头,写有“****犯科比”的球衣,还时能看见。通过这件事,科比变得更成熟了:他将家人接回洛杉矶;他还破天荒接受文身,并将妻子的头像,刻上自己的手臂……

人总在不断改变。生活永远是一本最佳的教科书。或许对此,科比有了更深的感悟。

『伍』 求一篇1500字的历史书籍或人物传记的读书心得,就是摘抄+心得要1500字

<悟空传>有感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一直同宿命作挣扎,而一切只为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欲望。出生的时候,有一种欲望叫做成长;垂死的时候,有一种欲望叫做灵魂的永恒。放弃欲望只是一种简单而幼稚的想法,因为放弃欲望之后,人们只会庸碌无望的活在虚伪的物质躯壳中,所以斗争是唯一的出路,无论结果怎样,至少证明你曾经在这片天地中充实的活过。

初识悟空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真正的认识悟空却是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在这里,孙悟空被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虽然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悟空形象不同,但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距离更近了一步,仅仅是因为在悟空的身上有了人性,有了和人类交流的共同语言。据文中所写悟空其实当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早已死去,而后来的两个悟空都是他欲望化成的实物。一个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是那个谁都不怕的美猴王;另一个唯唯诺诺、一心向佛,是那个头戴禁锢的孙行者。一个打死唐僧,搅乱龙宫地府,手握紫色纱巾;一个忘记一切,被仙界所累,为摆脱俗物而困惑。哪一个是真正的悟空?而他们又都是真的,是齐天大圣灵魂中的两个侧面。一个是悟空的本性,对自由、理想有着不懈且不拘一格的追求,一个是被佛祖束缚住的悟空,在他的脑海中只有紧箍咒才能证明他的身份,已全然失去了自我。最终,孙悟空在自己灵魂的两个侧面地对决中,将灵动的生命结束,两种形态也归于一个灵魂。弥留之际,悟空终于做出了选择,一个真正的选择,他把手伸向了紫霞仙子,手中的是表明他心迹的纱巾。悟空胜了,他的胜利不仅仅在于得到了紫霞的永世陪伴,也不仅仅在于它摆脱了天庭或是尘世的喧嚣,而在于它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在岔道口,它面临着“神”“仙”“妖”的选择,在他抗拒不了“神”和“仙”的诱惑后,他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可是悟空在最后用自己的死明示了他的选择——做一个本性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哪怕是以死作代价。有了这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做不做神仙又有什么价值呢?神仙所谓的无根、无情、无欲、无求,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可笑,即使是一根无情、无欲的野草也终究离不开它的根,那么神仙呢?连一根苟活的草都不如,仅此而已。现在想想还是悟空的话最有道理:“因为我活着,我不能掩藏心中的本欲。”也正因为这样悟空去战去斗,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和所谓的宿命抗争。虽然悟空死了,但仍然让我们感受到无尚的光荣。因为佛祖说:“我用禁锢咒书住他心中的真与善,直逼出它的恶与仇恨,他对生命只要还抱有希望,就不能不与自己的力量斗争,但它不可能战胜自己,倒是他不得不求我分出是非,那是我说孙悟空如何,他便如何了,但是我算不到,他宁肯死,也不肯输。”他宁肯死,也不肯输!死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也许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摆脱宿命。输也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但如果输了理想、输了希望就彻底的失去了自我,并且永远也跳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喜爱悟空,因为他敢爱敢恨敢怒敢言。佩服悟空,因为他不去不服不输不弃。菩提曾对悟空说:“禁锢是将人的心思束缚,把欲望的痛苦化作身体的痛苦,你若如诸神达到了忘我之境,自然不会受紧箍咒之苦,放下你自己,忘了你的所爱和所恨。”悟空却说:“我忘不了东海水,忘不了花果山,忘不了西天路,忘不了路上的人。”也许经历过的事情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忘记了一切并不是真的没有了痛苦。只有在醉过方知酒浓,只有在爱过方知情重。生命的过程本身就在于一种经历。悟空,也许你给我们的启示是悟不空吧!参不透人情,参不透事故,只因为五百年的光阴是一个骗局。但这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你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欲望而拼搏,无论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这本身便是一个比所有神明都高贵的过程,足矣。“那淡紫色的黄昏/与你的翱翔融合,好像在白日的天空中/一轮明星沉没,你虽不见/我却能听到你的快乐。”最后把雪莱的《给云雀》中的一段诗送给悟空,感谢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自己可以去搜索:读后感之家。

『陆』 找一篇15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 谢谢如题 谢谢了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柒』 谁能帮我写一篇1500字的人物传记啊 是名人就行

梁实秋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于是有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份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上问他:“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个。”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于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年有些还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写过不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法,让大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因此与创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一名佥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为从不强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年杂志写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章行严排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一个地方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后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当面对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智者将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后择法改之;愚者不谋自赎,反指责对方不详细告知自己哪里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这种判断句毫无力度。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这种比较倒实在有胡搅蛮缠之嫌。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 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捌』 谁能帮我写一篇1500字的人物传记啊是名人就行

更悲惨的是,更大的压力,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而不是神,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但没有完全聋,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写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又拜海顿为师、托尔斯泰;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不再怨天尤人,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毕竟他们是人,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接着,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一个是音乐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也并非就完美.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最终成为名人,并相互交流,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在别人看来,他不残疾,地位优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后来,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一个是雕塑家,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有着幸福的家庭,也不贫穷,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 其实纵观全书,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也许他就不痛苦了.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而不是金钱,向权力屈服.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一个是小说家,只是他的家族观念,已经是非常的完美,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贝多芬脾气的暴躁,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唯一幸运的是,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身体健康、米开朗基罗,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他眼见外族侵略,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无忧无虑,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拿他当牛马使唤,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

『玖』 急急急!下午要交作业!关于陈布雷的历史人物传记1500字左右(在网上找给我的,请告诉我,因为好像抄

http://wapke..com/view/127480.htm?tj=fr_ik_search
这上面有。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人物传记15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