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豆腐的历史故事

豆腐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7 12:51:55

㈠ 历史,诚信豆腐的故事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华盛顿与樱桃树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华盛顿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4.汽车维修店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5.韩信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6.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㈡ 有关于豆腐的人文历史和典故书吗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余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国内外美食者好评。

㈢ 有关于臭豆腐的来历.故事或传说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

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

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飒爽,王致和又重操起了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

明代学者何日华在当时则已在著作中说,安徽黟县人喜欢在夏秋之际用盐使豆腐变色生毛,擦洗干净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鳄鱼的味道。

(3)豆腐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研究证明,豆制品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甲胺、腐胺、色胺等胺类物质以及硫化氢,它们具有一股特殊的臭味和很强的挥发性,多吃对健康并无益处。

此外,胺类存放时间长了,还可能与亚硝酸盐作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臭豆腐虽小,但制作流程却比较复杂,必须经过油炸、加卤和发酵等几道程序。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要求一直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而且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控制不好,很容易受到其它细菌的污染,轻者会引起人体胃肠道疾病,重者还会导致肉毒杆菌大量繁殖,产生一种有毒物质——肉毒毒素。

这是一种嗜神经毒素,毒力极强,近年来曾报道过的臭豆腐中毒事件,就是由这种毒素引起的。正是由于臭豆腐的制作流程复杂,据媒体报道,有些人想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用化学手段做出臭豆腐。如用硫酸亚铁将豆腐染成黑色,再加上其它的臭味物质,即可成为臭豆腐。

而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中,是严格禁止使用化工原料硫酸亚铁作为着色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其实,臭豆腐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在制作过程中,能合成大量维生素B12。

人体缺乏维生素B12,会加速大脑老化,容易引起老年性痴呆。不过,维生素B12在肉、蛋、奶、鱼、虾等很多动物性食物中都存在,与这些优点比起来,臭豆腐的缺点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㈣ 首先的一块豆腐的历史故事

即便淮南抄王刘安死了,也袭有两样东西使他不死:《淮南子》和豆腐。《淮南子》是一部书,里面天文地理养生玄学无所不包,算是西汉时期的一部网络全书,那时淮南王刘安喜欢广交天下异士,最多时有数千门客,这些各路英豪写下这部巨著。豆腐,后人更愿意把它的发明者安在刘安身上,人们确信豆腐是一种偶然的产物,是刘安在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时,黄豆汁水用来培育丹苗,偶然遇到石膏,于是有了豆腐~

㈤ 豆腐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封弟弟刘安出任淮南王。刘安喜欢道士,经常招纳数千道士,内在王府从事炼丹之事,道士炼容丹必用盐卤,因为把盐卤加热就得到了氯化氢,把氯化氢与水结合就得到了盐酸。

但是一个道士无意中把卤碱掉入豆浆里,没有想到,豆浆竟凝固了。这个道士认为“豆浆腐败”,但其他的道士尝了尝,事后也没有不良反应。于是后来便取名豆腐。

(5)豆腐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㈥ 关于豆腐的传说

相传豆腐为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所发明。

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得内了封赏闲来无事开容始琢磨怎样能长生不老。刘安好道,他不惜重金招纳数千方术之士,他把当时有名的苏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都收入麾下,号称“八公”。

他们常聚在楚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他们试着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想以黄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炼成,反而让豆汁与石膏相遇,起了化学反应形成了鲜嫩绵滑的东西。有人壮着胆子尝了一些,觉得十分美味可口。

刘安与方士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能凝固到一块,他们给当时豆腐的雏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后来改称“豆腐”,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

(6)豆腐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过去老百姓平时吃不上豆腐,认为豆腐是“好东西”。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里食用。而豆腐传到中原后,因与“头富”音相似,所以被人们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

不过有趣的是,信阳的一些地方还有吃豆腐渣的风俗。当地传说玉帝下界视察,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帝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㈦ 知道豆腐的历史吗还有关于豆腐的精彩故事

豆腐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尝中国豆腐菜看作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它就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竟然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不错,中国的豆腐——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这白白嫩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价廉物美的豆腐,也引出了一个“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中头一个问题就是豆腐的发源地。中国是确信无疑的豆腐之乡,它的老家就在安徽寿县。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
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自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
有了豆腐自然会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说一般家庭主妇,就是十四五岁的娃娃也能做出几样风味各异的豆腐菜,比如什么香椿拌豆腐、豆腐鸡蛋、辣酱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开放以后,八公山街头的“豆腐馆”比比皆是、远近闻名。他们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拢丝、雕刻各显身手,不仅引得本地人常来过把瘾,合肥、蚌埠等相邻市县的人们隔三岔五光顾“豆腐宴”,就连德国、英国、日本、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也常常云集八公山下,品尝“寿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钱豆腐”等400余款造型逼真、色彩纷呈、鲜美异常、风味独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渐在整个神州大地弘扬。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诸葛颖曾著《淮南王食经))130卷,毗邻淮南的江苏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江苏人还把豆腐、面筋、菌蕈、笋芽列为素菜四大金刚。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无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时值康熙南巡苏州,皇帝新赐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乡土气的豆腐菜。
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有四川东部的“口袋豆腐”,以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味道鲜美为特色;成都一带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独具麻、辣、鲜、嫩、烫五大特点}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冻豆腐”、无锡“镜豆腐”、扬州“鸡汁煮干丝”、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肠”等等。当豆腐菜走向更遥远的边疆时,独特风味也就更为丰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润肠,雪蛤清头明目,豆腐软嫩细腻,色泽纯洁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鲜族人民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腊香扑鼻。而“冰糖螺豆腐”,则为滋阴降火,怡疗神经衰弱的民间风味补品…… 就这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问世于寿县八公山的豆腐,终于传遍神州大地,并逐渐形成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这八类制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绍兴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汉的臭干子等,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鉴真。天宝12年(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而且许多豆腐菜谱直接采用汉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宝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团鱼豆腐”等等。
继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从中国学到了豆腐制作技艺。以后随着大批华人外行的足迹,中国豆腐走到了西欧、北美,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产与销售。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与习俗丰富着豆腐文化。比如东邻日本以天然色素为原料,生产出红、蓝、绿七彩豆腐;朝鲜人民根据本地资源,制作了风味各异的豆腐汤:豆酱豆腐汤、哈蜊豆腐汤、明太鱼豆腐汤等等;印尼人普遍爱吃“酱拌炸豆腐”;缅甸人越南人则创制了颇具东南亚风格的“酱拌蛋花豆腐”、“什锦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风行的“肉骨茶”,其实也是豆腐菜肴中的一种。在美国,商人们则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诸如豆腐色拉、豆腐汉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鸭、豆腐结婚蛋糕等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饮食营养科学界兴起一股引人瞩目的“豆腐热”,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营养佳品。豆腐是以黄豆、青豆、黑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加细、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效价较高。豆腐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中医理论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硫磺、烧酒毒等。可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㈧ 豆腐的起源

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时候。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8)豆腐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

㈨ 麻烦各位告诉我一些历史名人与豆腐的典故,谢谢!

大才子金圣叹是个对幽默一以惯之的人,他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另一个视死如归的是瞿秋白,自如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豆腐天下第一。”

这两个人在最后时刻都提到了一种东西,豆腐。

中国的美食家似乎都偏爱豆腐。陶谷的《清异录》中记载,五代时贵族们盛行吃的“小宰羊”,其实就是豆腐,这可能是最早的文字记录了。苏东坡有诗云:“煮豆为乳脂为酥”,陆游的“旋压犁祁软胜酥”,也是说的豆腐。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还曾津津乐道于嘉兴豆腐店的韵事。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东坡豆腐”和“雪霞羹”,前者相当于如今的锅塌豆腐,是把豆腐先油煎再红烧的;后者是豆腐切碎与芙蓉花烧制而成的,豆腐洁白如雪,芙蓉花色艳如晚霞,故名。这两个菜如今在杭州还吃得到。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录最多的是豆腐,有“冻豆腐”、“虾油豆腐”、“蒋侍郞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程立万豆腐”、“庆元豆腐”、“张恺豆腐”等不一而足。其中最有名是八宝豆腐,是康熙赏赐给王太守的,在苏杭一带流传。其做法是把豆腐用纱布挤成泥,再与火腿、笋干、干贝、虾仁之类同烧而成。而最有趣味的是“程立万豆腐”,现已失传。袁子才在乾隆23年在扬州程立万家吃煎豆腐,两面金黄,无丝毫卤汁,有车螯的鲜味。第二天他告诉了另一个馋嘴查宣门,查说“我能做!”后来袁子才真的去查家吃了,一吃便大笑,原来是查是用鸡脑做的,真油腻呵!与程家有天壤之别。可惜一年后程立万就去世了,袁枚后悔了半辈子。

乾隆年间扬州僧人文思很有名,工诗文,也善料理。《茶香室丛钞》中说:“文思善为豆腐羹,至今犹有效法者,谓之文思豆腐。”其做法是把豆腐切成细丝,再与冬笋、冬菇、火腿等一起做成羹。《调鼎集》中称之为“什锦豆腐羹”。

梁实秋先生最爱吃的是“鸡刨豆腐”,很有风味。把一块老豆腐在热油锅里用筷子捅碎,捅得乱七八糟,略炒一下,打入一个鸡蛋,再炒,加大量葱花。饲养过鸡的人都知道,一块豆腐被鸡刨过后是什么样子。梁家的“厚德福”酒楼,还有一道轻易不做的名菜“罗汉豆腐”,大至与“八宝豆腐”相当吧。

在我的味觉记忆里,青岛的“三虾豆腐”,湘菜的“鱼籽豆腐”,上海的“油豆腐粉丝汤”,“泥鳅钻豆腐”,北京的“老豆腐”,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武汉老通城的“包袱皮”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各有风味,真是一夜都说不完。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济南的“镜箱豆腐”,是把豆腐切成方块,里面挖空,装入肉馅,清蒸后再浇汁,豆腐借味“借”得好。我私下称之为“棺材板”。另一种是昆明的“烤豆腐”,缘起于抗战“跑警报”时期,把豆腐先过卤水,再用子母火反复烧烤,色泽金黄时一撕两半,里面洁白如玉,沾鲜辣水汁,外焦里嫩,香热动人。由于多是跑警报的青年学生们光顾,时间久了吃烤豆腐者多有佳偶,因此被称为“恋爱豆腐果”。

臭豆腐与名人
鲁迅
一代文豪,代表作之一《孔乙己》中“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算‘窃’”,“多乎哉,不多也!”,让人忍俊不禁,茴香豆、绍兴老酒、绍兴臭豆腐“三味”绍兴小吃因其妙笔而名闻天下。
慈禧
清朝皇太后,中国近代史上的女中豪杰,喜食臭豆腐简直到了嗜吃的程度,每周必食一次,北京的臭豆腐口味之多,花样之繁,皆因她广征所致,到了清末,臭豆腐已广为流传。
毛泽东、彭德怀、徐特立、叶剑英、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湖南来,都要进“火宫殿”品尝臭豆腐一番。毛泽东当年年轻还在长沙读书时,吃了一次当地有名的“火宫殿”臭豆腐,觉的口味不错。1958年荣归故里,再吃,赞道:“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革期间,造反派在“火宫殿”的墙上大写特写了一条标语“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关之琳 每周必食一次港式臭豆腐 。

㈩ 豆腐的来历

豆腐别称黎祁[1],相传为是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淮南王刘安所发明[2]。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卤水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3][4]。袁翰青以为是五代才有豆腐[5]。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6],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7]目前关于豆腐发明人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谢绰的《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其术于世。”宋代朱熹则作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和面筋[8];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9]。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
在由汉到明的过程中,豆腐制作方法的记录,完全不予正式书面记载。《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中都全无豆腐制作方法的记载。明李时珍首次比较完整记载传统豆腐生产过程。《本草纲目》谷部卷25"豆腐”:“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生豆浆有毒,必须煮沸(“煎成”)使蛋白质变性才能消去其毒性而可食用。《本草纲目》中亦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刘安”。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10],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见解,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现在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11]。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现花岗岩豆腐水磨。《汉书》记载刘胜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比刘安晚10多年。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磨り豆腐”(すりどうふ,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十四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12]。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学川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13]。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还介绍豆腐制法,[14]。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品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

阅读全文

与豆腐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