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计时仪器的发展历史

计时仪器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5 05:08:55

⑴ 时间的测量 发展史

古代西安城的“晨钟暮鼓”,解放前上海外滩的“落球报时”,这些古老的授时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为久远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通过无线电波向外传送标准时间信号。为了使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选择了位于我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的陕西省蒲城县境内,成为我国惟一的授时机构。目前授时部通过专用长波、短波、低频时码三个无线电授时台连续不停地发播我国的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国家各个部门、各领域的广大用户只要通过接收机或其他定时终端,就可接收到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发出的标准时间。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取得进展,卫星授时系统也在发展。国家授时中心对于卫星授时技术的研究和仿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自主的卫星授时系统也会进入国家授时体系。同时,网络授时、电话授时等方便、廉价的授时方式也已经对公众开通服务。

时间长河中 人生只有一秒

纵览中国计时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社会科技进步的历史。从4000多年前尧帝时期的“土圭测景”开始,计时器具历经了日晷、漏刻、香篆钟、沙漏、机械水钟、机械钟、天文钟、石英钟、分子钟、原子钟……人类计时的精度已经达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现在,还在为更高的精度孜孜追求……

有人总结人的一生只有一秒。如果我们将已有45亿年历史的地球年龄设定为365天,那么,人的一生只有0.8秒。
日晷

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火计时

烛光计时

⑵ 古代计时方法计时工具的演变是什么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⑶ 关于仪器仪表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早期主要的测量、度量器具1.称重器和计时器人类最早的度量器具是称重器和计时器,反映了人类早期的认识和生活需求。现已发现公元前2500年使用天平的证据,而在普通贸易中使用天平的最早迹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天平杆为木制,砝码则是用青铜做成的各类鸟兽形状。原始的计时器主要有影钟、水钟和水运天文台3种。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绿石板影钟。至公元14世纪,用以表示时间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钟。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榈叶和铅垂线记录夜间时间和特定天体的仪器。当天体通过子午线时,从棕榈叶的开口中观察到天体穿过铅垂线的过程。在中国江苏仪征,出土了东汉中期的小型折叠铜质民间测影仪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记录较短时间的仪器叫水钟,水钟内有刻度,下有小孔,整个水钟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状。在古希腊,古罗马有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机械计时仪——水仪。通过水的传递计量时间,记录的是不断流动的概念而不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非常不精确。中国北宋时期的苏颂和韩公谦于1088年制作了天文计时器——天文仪象台。它采用民间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是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为一身的天文钟,被称为水运天文台。2.指南针、浑天仪、地动仪
在中国,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质,发明了磁罗盘,即定向仪器;指南针到宋代发展成熟。中国西夏时候就有观测和记录天文的仪器,叫浑天仪元代的郭守仪(1231年~1361年)对浑天仪进行了改造,制成简仪,其制造水平在当时遥遥领先,其原理在现代工程测量、地形观测和航海仪器中广泛使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候风仪,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测量地震的历史~

⑷ 计时方法的演变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沙漏

日月星辰

燃香

火计时

烛光计时等等 漏壶(漏刻)
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沙漏

日月星辰

燃香

火计时

烛光计时等等
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3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直到进现代,一些地方还沿用“吃晚饭时”“一袋烟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时期已经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

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3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直到进现代,一些地方还沿用“吃晚饭时”“一袋烟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时期已经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 时间本是一种运动,时间的定义,是由星体的运行所界定的,我们不需要什么测量准则,也可以知道现在究竟太阳高挂的白昼,还是月色柔柔的黑夜。然而,假如我们要在昼夜循环之间确定出个时刻,则非有一“测量准则”不可。
新石器时代,交易和贸易活动扩张,集市就必须定出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始根据太阳位置,物件的影子,大概判定出是什么时间,在黄河、恒河以及尼罗河两岸一带,也就是古代伟大文明的发源地,人类已致力改善观察影子的变化方法;所以假使有一样物件,不管是简单的木棒,尖石碑还是一棵树,只要能够投下影子,就算是庞大的“太阳钟”家庭成员了。后来,水钟和滴漏作为一种计量时间的器具被广泛应用着,在埃及、美索布达米亚和中国,由于天文学的需要,滴漏的使用和发展达到最高峰。最初的滴漏,不过是简单单一个标有刻度的容器,中国人在使遥过程中不断改良,使之发展到极至:利用水流的动力来启动庞大的机械装置,直到16世纪中国人制造出与水钟有密切关系的浑天仪,可见古代中国计时是一直走世界前列,最古老的浑天仪和滴漏是由张衡(公元78~139年)所制造的,首座机械滴漏也是唐代叫一行的高僧设计,967年张思训把先祖的设计进一步改良,以水银代替水,把机械滴漏、钟和浑天仪合为一体,到1094年这类仪器的产生,在世界计时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标志古代计时进入一种精确的技术时代,在当时而言,中国人在该方面的成就,其他国家确实难望其颈背。
2000年后,欧洲的机械表业秉承着中国古老计时器的设计原理,开拓并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知晓和熟悉的计时器。振荡器和擒纵装置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而突飞猛进,无数工匠反复实践,潜心积累,真正使计时业成为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手表中的一个零件,每一个环节的形成都凝集了人类的智慧和对和知识的无限追求,手表中关键的动力部件,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不断更换,从以闪机械驱动发展到石英驱动占主导地位,目前又开始流行人工永恒电能。由于手表内部零件日臻完美使手表的标准度发展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例如今天的原子钟1000年的误差也不足1秒钟,普通的石英表1年的误差不超过5秒钟。长久以来,手表的价格取于其准确性,而现今手表的品牌,外形及风格才是顾客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因而各种钟表制造商都越来越注重手表外表的设计、时尚潮流瓣追随,手表也从以往单纯的计时工具演化为体现个人品味的装饰品。凝视你平日配上的那块手表或璀璨夺目,或朴实无华,但都记载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

⑸ 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

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3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计时。直到进现代,一些地方还沿用“吃晚饭时”“一袋烟的功夫”等提法。

春秋时期已经用圭表~漏刻等计时器,对一天的时间做比较精确的划分和记录。

圭表即日晷,有日晷针盘组成。晷针插在盘中心,晷盘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分划。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分划上,就能指示出时刻。

阴雨天和夜晚则用漏刻。漏刻又称漏壶,包括下有小孔的铜壶和带有刻度的刻箭两部分。水匀速流下,通过刻度观察水位变化,即可确定时刻。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365转为一年。同时装有2个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元代郭守敬也曾发明出不同声音的机械报时钟。民间更多使用燃香,蜡烛等计时方法。

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钟表是从西方传入的。

⑹ 计时器的发展史

定时器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早使用的定时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钟表诞生发展成熟之后,人内们开始尝容试使用这种全新的计时工具来改进定时器,达到准确控制时间的目的。

1876年,英国外科医生索加取得一项定时装置的专利,用来控制煤气街灯的开关。它利用机械钟带动开关来控制煤气阀们。起初每周上一次发条,1918年使用电钟计时后,就不用上发条了。

定时器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使相当多需要人控制时间的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人们甚至将定时器用在了军事方面,制成了定时炸弹,定时雷管。现在的不少家用电器都安装了定时器来控制开关或工作时间。

定时器是一个多任务定时提醒软件,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时执行程序、播放声音、关机、待机、拨号、断开连接、关闭显示器等等操作。具有多种设定任务的方法。支持SKIN,可以随意更换界面。

⑺ 有谁可以提供给我关于“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的论文大家快帮帮忙

历史上的计时划分和计时器发明
公元前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 30天的历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 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历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雅人创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太阳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1.1土圭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
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测订时间。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日晷所测的是真太阳时或视太阳时,因为地球轨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倾角的影响,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是不一致的。因此,不依靠太阳测时的方法成为事实,而且更为重要。欧洲在十四世纪早期,机械钟出现以前,主要靠日晷计时,而中国对水钟或刻漏则十分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机械钟表的诞生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2.1水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从公元二世纪张衡的时代,到公元六世纪耿询的时代,使表演用的浑天仪和天球仪转动起来的水钟技术孕育了早期机械钟的出现。公元25年,一行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机构,这种装置实质上就是早期的机械时钟,早于欧洲六个世纪。中国的浑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式上是天文观测仪器,而本质上是时钟装置,因为从张衡的时代起,天文技术人员一直想做一种缓慢放置的齿轮,以便达到与天上的周日视运动步调一致。
公元725年一行和梁令瓒实质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皇室对设在宫中放置不停的天球(天文钟)感兴趣是毫不奇怪的。
公元1088~1090年,苏颂和他的同事们在开封建立的水运仪像台是机械时钟和观测用浑仪的完美结合,在原理上是成功的,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七个半世纪。
2.2香篆钟
水钟尽管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古人仍在广泛的领域进行不竭探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其他较水钟更为准确的计时方法,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说,除日晷刻漏之外,有一种香篆钟于十二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荷兰高罗培著“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述了唐宫计时用的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盘子内梅花五瓣,各缭绕着一圈盘香,用以计时焚薰,称为“五孕祥云”。
2.3沙漏

⑻ 计时器发展过程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它和之前发明的垂直放置的机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机芯相对变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国人Thomas Mudge发明了叉式擒纵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袋表计时的精确度。这期间一直到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钟表生产厂家,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世纪后半叶,在一些女性的手镯上装上了小袋表,作为装饰品。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饰,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直到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钟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变革,才使得腕表地位的确立有了可能。

20世纪初,护士为了掌握时间就把小袋表挂在胸前,人们已经很注重它的实用性,要求方便、准确、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袋表已经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腕表的生产成为大势所趋。1926年,劳力士表厂制成了完全防水的手表表壳,获得专利并命名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国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带着这种表完成了个人游泳横渡英伦海峡的壮举。这一事件也成为钟表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那以后,许多新的设计和技术也被应用在腕表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带在手腕上的计时工具。紧接着的二战使腕表的生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随之下降,使普通大众也可以拥有它。腕表的年代到来了!

从我国水运仪像台的发明到现在各国都在研制的原子钟这几百年的钟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钟表工匠用他们的聪明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融合成了一座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了一条钟表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轨迹。
关于中国的钟表史,得从三干多年前说起,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改进发明了“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采用机机械结构,并增添盘、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的先进性便明显地显示出来,时间性电益见准确。

十九世纪末期,我国造钟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华”作坊制造的南京钟,屏风式样,钟面镀金,镌刻花纹,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和报时清脆、走时准确而闻名于海内外,曾于1903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特别奖。我国手表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后试制出来的。现较为出名的有东风、上海、宝石花、海鸥等牌号。

我国计时器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计时器历史
纪 元
朝 代
计时仪器史

主要文献

公元前2357~2258年

圭表、日晷测时已达相当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辞“尚书·尧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战国
中国的漏壶记时已达很高的水平
“周礼”、“初学记”、唐孔款达“诗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汉
日晷和漏刻计时同时使用
“前汉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备考三考

公元85年
东汉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辑佚书”、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

公元132年
东汉
张衡制漏水浑天仪
“晋书”

公元450
公元450
李兰制“停表刻漏”,又名“马上奔驰”
“初学记”

“初学记”

殷夔制漫水或恒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询、宇文恺制大称式刻漏,献于隋炀帝
“玉海”卷十一、“国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吕才制“多壶式受水壶刻漏”
“事林广记”、“六经图”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并于十七世纪前传入欧洲
元·杨禹“山居新话”、“中国科学技术史”、清·梅文鼎“日晷”备考三考

公元725年

梁令瓒,一行制擒纵机构
“新唐书·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肃制“莲花漏”
初学记

公元1135年

出现复式多壶漫流刻漏
“六经图”、“大清会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简、于渊、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学记”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梦溪笔谈”、“浮漏仪”

公元1090年
北宋
苏颂、辅公濂制水运仪像台
“新仪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钟和灯钟记时在中国广为流行
洪刍“香谱”、杨禹“山居新话”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传入(携带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世界历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
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
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
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
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计时工具的名称

圭表、日晷、漏壶、浮子、漏箭、漏水浑天仪、停表刻漏、恒定水位漏 、大称式刻漏、多壶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纵机构、莲花漏、多壶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运仪像台、地平式日晷、机械闹钟、秒表、沙漏、怀表、自摆钟、石英钟、原子钟、超冷铯原子钟

⑼ 定时器的发展史

定时器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早使用的定时工具是沙漏或水漏,但在钟表诞生发展成熟之后,人们版开始尝试使用权这种全新的计时工具来改进定时器,达到准确控制时间的目的。

1876年,英国外科医生索加取得一项定时装置的专利,用来控制煤气街灯的开关。它利用机械钟带动开关来控制煤气阀们。起初每周上一次发条,1918年使用电钟计时后,就不用上发条了。

定时器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使相当多需要人控制时间的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人们甚至将定时器用在了军事方面,制成了定时炸弹,定时雷管。现在的不少家用电器都安装了定时器来控制开关或工作时间。

定时器是一个多任务定时提醒软件,它全面支持WINDOWS 9X/ME/NT/2K/XP按时执行程序、播放声音、关机、待机、拨号、断开连接、关闭显示器等等操作。具有多种设定任务的方法。支持SKIN,可以随意更换界面。

⑽ 仪器的发展简史

仪器仪表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绿石板影钟。至公元14世纪,用以表示时间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榈叶和铅垂线记录夜间时间和特定天体的仪器。当天体通过子午线时,从棕榈叶的开口中观察到天体穿过铅垂线的过程。在中国江苏仪征出土了东汉中期的小型折叠铜质民间测影仪器。
公元1400年前,埃及记录较短时间的仪器叫水钟,水钟内有刻度,下有小孔,整个水钟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状。在古希腊 古罗马有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机械计时仪——水仪。通过水的传递计量时间,记录的是不断流动的概念而不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非常不精确。中国北宋时期的苏颂和韩公谦于1088年制作了天文计时器——天文仪象台。它采用民间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是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为一身。
到了现代,随着X射线、γ射线先后被德国科学家伦琴、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因其超强穿透力这一特性,使仪器的功能与概念被进一步推向更深的领域,如X光检查机、线宽检测仪等仪器,就采用了X射线、γ射线的超强穿透力研发的先进检测仪器设备。
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各类电子仪器快速产生,如今后普及全球的电子计算机,便是从这一时代开始崛起的。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电子仪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计量、分析、生物、天文、汽车、电力、石油、化工仪器等。

阅读全文

与计时仪器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