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庆阳的来历
庆阳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七县和西峰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2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董志原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13627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子午岭的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国道211、省道202两条主干线纵贯南北。国道309、省道303线横穿东西,构成“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供电、通讯和广播电视三大网络覆盖全境。
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位于西峰区温泉乡的老公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称北豳。春秋战国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南北朝西魏时改置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境内)、阳周(今正宁县境内)、豳州赵舆郡、定安县、襄乐郡、襄乐县、独乐县(同属今宁县境内),北周时废弃。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庆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7县,唐初复为庆州,后改安化郡、顺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庆州、并升安定军,统辖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同川、华池、延庆、怀安、洛源、方渠10县;与分设的宁州(辖彭原、彭阳、安定、襄乐、真宁5县)、原州(辖今镇原及平凉部分地区)均属陕西关内道。五代梁时改为武静军,后又复为庆州,辖顺化、同川、彭原、乐蟠、华池(今合水县境内),通远(今环县境内)、真宁(今正宁)、安定、定平、襄乐、宁州(今宁县境内)、通远军等8县1州1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3县,与分设的环州、宁州同属永兴军路,原州(今镇原)属秦风路。金初改庆阳为安国军,旋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置庆原路总管府,庆、环、原、宁4州同属庆原路。元、明时期仍为庆阳府。明时隶属陕西布政司,并增庆阳卫,辖宁州及安化、合水、环县、真宁4县。清康熙四年分隶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卫归并郡县,统辖1州4县,即宁州、安化、合水、真宁和环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原、宁县、正宁6县。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了华池、庆北县的革命政权,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宁县的革命政权。同年11月,成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成立关中特区,辖新正、新宁等县。1936年夏,建立了环县、曲子两县苏维埃政权。将庆北县与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迁环县河连湾,冬季又迁曲子镇,辖华池、曲子、赤庆、固北、定环等县。1937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3县。1940年春,成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庆阳、合水、镇原3县。秋季,庆环,陇东分区合并为陇东分区,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镇原、合水6县。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新正、新宁县归三原分区。6月,新正、新宁县改称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专员公署,辖西峰市及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正宁、宁县8县1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属甘肃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年1月庆阳与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1968年4月改为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为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庆阳地区行政公署7县1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庆阳市。
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世界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均发掘于境内马莲河流域。标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华池县赵家岔。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和历代古建筑、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点有近千处之多。战国秦长城横跨镇原、环县、华池三县。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岭穿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历代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学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空同集》,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先贤们留给后世的不朽的精神遗产。
庆阳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1927年在宁县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1931年建立了甘肃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陕甘边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未丢失过的一块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组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这片热土,养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原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专员马锡五、华池县长李培福皆为时代楷模。毛泽东曾分别为他们题词: “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面向群众”。现存的“南梁政府”旧址、河连湾陕甘宁省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是国家、省、市分别确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评剧精品、电影《刘巧儿》讲述的就是华池县农民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是甘肃惟一的新剧种。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庙、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央视国际网络共同组织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我市从170多座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还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170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
庆阳有着丰富的资源。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资源富集。庆阳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10℃,年日照2250小时-2600小时,无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庆阳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石油资源储量28.47亿吨,2003年原油产量为186万吨;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级地质储量4亿多吨,开发前景广阔。庆阳煤炭藏覆盖全市,全省1428亿吨预测储量中,庆阳占1342亿吨,是全省预测储量的94%。千米以浅资源量达84亿吨,具备亿万吨级大煤田建设条件。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九龙、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庆阳还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庆阳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庆阳工业以石化、食品、建材、医药为主,骨干企业有长庆油田采油二厂、中石油集团庆阳炼化公司、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彭阳春酒业有限公司、九连山水泥厂、西峰制药厂等。
庆阳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机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基础先行、开放开发、科教兴市“六大战略”,主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开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建设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农畜土特产品加工创汇基地和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胜地三大基(胜)地,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加快发展。2004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3亿元,同比增长1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2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93亿元,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2亿元,增长21.8%;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4亿元,增长21.6%,小口径收入完成5.48亿元,增长20.44%;农民人均纯收入1633元,增长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长11.6%;出口创汇4136万美元,增长63.9%,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居全省第一。
㈡ 甘肃省的来历
甘肃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㈢ 庆阳为什么划分给甘肃省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称北豳。春秋战国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南北朝西魏时改置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境内)、阳周(今正宁县境内)、豳州赵舆郡、定安县、襄乐郡、襄乐县、独乐县(同属今宁县境内),北周时废弃。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庆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7县,唐初复为庆州,后改安化郡、顺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庆州、并升安定军,统辖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同川、华池、延庆、怀安、洛源、方渠10县;与分设的宁州(辖彭原、彭阳、安定、襄乐、真宁5县)、原州(辖今镇原及平凉部分地区)均属陕西关内道。
唐朝,初改郡为州,唐玄宗时又改州为郡,祜肃宗时再改郡为州。按照唐的定制,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上、中、下三等。类似这样的划分,一直延续到清代。当时甘肃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全甘肃省设置的州是:秦州(今天水市)、河州(今临夏市)、渭州陇西郡(今陇西、渭源、武山、漳县)、兰州(今兰州市皋兰县)、阶州(今武都县)、洮州(今临潭县)、岷州(今岷县和临潭县南部)、叠州(今临潭县西南和白龙江上游)、宕州(今舟曲以西、宕昌东南)、凉州(今武威市、金昌市、古浪县)、沙州(今敦煌县)、瓜州(今安西县)、甘州(今张掖市、山丹县)、肃州(今酒泉市玉门市)、泾州(今泾川、灵台、平凉市、镇原县)、原州(今平凉市西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渭州(分原州平凉县置,今平凉市)、宁州(天宝元年即公元742 年改北地郡置,今宁县、正宁和镇原县东部)、庆州(今庆阳地区大部)、凤州(今两当、徽县和陕西省凤县)、文州(今文县)和狄道府(今临洮县西)。
五代梁时改为武静军,后又复为庆州,辖顺化、同川、彭原、乐蟠、华池(今合水县境内),通远(今环县境内)、真宁(今正宁)、安定、定平、襄乐、宁州(今宁县境内)、通远军等8县1州1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3县,与分设的环州、宁州同属永兴军路,原州(今镇原)属秦风路。金初改庆阳为安国军,旋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置庆原路总管府,庆、环、原、宁4州同属庆原路。元、明时期仍为庆阳府。明时隶属陕西布政司,并增庆阳卫,辖宁州及安化、合水、环县、真宁4县。清康熙四年分隶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卫归并郡县,统辖1州4县,即宁州、安化、合水、真宁和环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原、宁县、正宁6县。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共设7 道,下辖77县,即兰山道(治皋兰县,清兰州府地)、宁夏道(治宁夏县,清宁夏府地)、西宁道(治西宁目,清西宁府地)、泾原道(治平凉县,清平凉、秋阳府、泾州、固州、化平川厅地)、渭川道(治天水县,清秦、阶二州地)、安肃道(治酒泉县,清肃州、安西二州地)、甘凉道(治武威县,清甘、凉二州地)。1914年,改省的长官民政长(民国初期称都督)为巡按使,道的长官道尹为观察使(后改称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为省长。
北伐战争以后,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的建制,改县的行政长官知事为县长。随着军阀混战局面的结束,国民党政府对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调整。1928年,划甘肃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贵德、巴燕、湟源等7县,另建青海省;同时划甘肃宁夏道属之定夏、宁朔、灵武、盐池、平罗、中卫、金积、豫旺(原镇戎县,今固原县)等8 县和宁夏护军使所辖的阿拉善额鲁特、额济纳土尔扈特2 部地,成立宁夏省。区划调整分置以后,甘肃省辖64县,1929年增置到68县,增设了永靖(1929年析临夏县地设置)、和政(1929年析临夏、临洮县地置)、康县(1928年析武都县地置永县,后改康县)等县。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原设拉卜楞设治局(1926年析循化县地设置,1928年改为夏河县)、康乐设治局的基础上,又陆续增置洮西设置局(1932年置)、卓尼设治局(1937年置)、肃北设治局(1938年置)。从1934年开始,甘肃省在县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设立行政督察专员,作为省的辅助机关。这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产物,其目的在于推行和强化法西斯统治,镇压各族人民的革命运动。1934年开始在皋兰、固原、临夏等地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后陆续增设。到1944年增加到9 个,即:岷县(第一)、平凉(第二)、庆阳(第三)、天水(第四)、临夏(第五)、武威(第六)、酒泉(第七)、武都(第八)、临洮(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至解前夕,甘肃省共设9 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71县、1 市(兰州市,1941年正式设市)、3 局(卓尼、肃北设治局、湟惠管理局)。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了华池、庆北县的革命政权,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宁县的革命政权。同年11月,成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成立关中特区,辖新正、新宁等县。1936年夏,建立了环县、曲子两县苏维埃政权。将庆北县与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迁环县河连湾,冬季又迁曲子镇,辖华池、曲子、赤庆、固北、定环等县。1937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3县。1940年春,成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庆阳、合水、镇原3县。秋季,庆环,陇东分区合并为陇东分区,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镇原、合水6县。
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新正、新宁县归三原分区。6月,新正、新宁县改称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专员公署,辖西峰市及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正宁、宁县8县1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属甘肃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年1月庆阳与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1968年4月改为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为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庆阳地区行政公署7县1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庆阳市。
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一定要问个为什么,除非知道古代当政者当时心里怎么想的!
㈣ 平凉、庆阳市的人明明属于甘肃,为何一直说自己是陕西人
在网上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翻开一张中国地图,甘肃那个位置就像是斜放在西北地区的一只大羊腿,而这只大羊腿最东边的那块肥肉就是平凉和庆阳,但是这块大肥肉呢又是属于陕西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㈤ 为什么会将陇山以东的庆阳划到甘肃省呢
地理位置上来看,庆阳和陕西为一个板块,庆阳人和陕西人在饮食、语言、文化等方面都非常相近。加上距离陕西的省会西安距离更近,很多庆阳人无论是购物、看病、求学、做生意等都更倾向于去西安,因为距甘肃省会兰州太远了,约500公里,差不多是到西安的两倍。因此有很多庆阳人其实也很纳闷,为什么不将庆阳划归陕西呢?
其实这种违背常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大有深意。中央政府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防止出现割据藩镇的局面发生,都会采取“打钉子”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划分区域,使任何一个省份都不能获得完整的区块和范围。与庆阳划归甘肃类似的还有通过将汉中划给陕西,掌控了蜀地的北方门户。这样一来传统上占据汉中就可以坐镇蜀中而独立王国的问题就不大可能出现。
㈥ 甘肃的由来!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己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甘肃省行政区划
㈦ 甘肃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东边是陕西省,南边是四川省、青海省,西边是新疆,北边是内蒙古、宁夏,全省总面积45.4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47.43万人。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
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
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隋朝时期,省内共设16郡,76县,公元617年,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归附于东突厥。
唐朝时期,李轨被李渊所灭,甘肃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公元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
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
北宋时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朝时期,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朝时期,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朝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其行政区域大体与今相同。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
分别为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㈧ 甘肃省的由来
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今天水地区定居下来, 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时期,公元前688 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己达今甘肃的东南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 年)设置陇西郡,9 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再建立北地郡。
唐时期,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年间,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时期,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肃王府——甘肃省人民政府
明时期,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
清时期,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 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
1927年,撤道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49年8 月,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
1954年,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
1957年,以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名从元朝相沿至今。
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
1962年,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
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1975年,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85年,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 、区)。
2004年,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
㈨ 甘肃的庆阳、平凉两市为什么属于甘肃,有何历史原因
去看中国地图多少区域都是突出的,这只是行政划分的问题。 据说我大庆阳有可能和延安市合并为延庆市。